中文一字两制新格局
(2023-09-03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郭振羽:中文一字两制新格局
2023-08-22郭振羽
今年是汪辜会谈30周年,1993年4月29日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事务性协议,有以下条款:“本共同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三十日生效实施。本共同协议于四月二十九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原来,这份协议的文本,分别以简体字和繁体字(台湾称为正体字)书写,前者横排,后者直排。另外,协议原件只列明日期是四月二十九日,没有年份。双方换文后,各自加上年份:大陆简体字版用公元一九九三年,台湾正体字版用民国八十二年。
1949年以来,两岸的政体、政见不同,形成华人世界的中文书写与口语应用的二元结构。
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中华文化历两千多年不堕,最重要的原因是李斯“书同文”的文字统一。海峡两岸这半世纪以来“一文二字”的简繁之争,可算是两千年以来少有的政治性分歧。
自古以来,在中文大一统框架下,分歧从来没有完全消失。以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而言,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新马地区正式名称是华语,而国际教学却统称汉语。
中国历代汉字系统经历演变,并没有造成政治上的重大纷争。
以现代中文而言,1949年之前一般通用传统书写形式,从未称之为繁体字或正体字。汉字简化的建议,五四运动以来从未间断。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是汉字简化运动的首次官方尝试。早年台湾方面并不排斥文字简化。1954年3月,台湾《中央日报》发表长文《简体字之提倡为必要》,后印成《简体字运动》单本。1969年6月,台湾当局还提出《整理简笔字案》。1960年代,大陆方面正式推出简体字方案,台湾开始坚持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以“正统”自居,推行“正体字”,视简体字为异端,开启中文泛政治化之争。
大陆方面于1949年后推行简化字。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64年5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简体字除中国大陆外,也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及联合国采用。
香港、澳门仍通用繁体字。由于两岸三地的意识形态不同,简繁争执不休。
台湾方面曾有“识正书简”的主张,即认识正体字,但书写可采用简体字。大陆方面也有人提出“识繁用简”之议,和台湾方面的建议不谋而合。但是目前看不出会有实质结果。直到汪辜会谈文件,暂时将文字分歧放在一边,接受“一文二字”,相互承认。
读音符号二元结构
当代中文的分歧,除了简体字和繁体字之争,还有大陆通用的汉语拼音和台湾通用的注音符号的二元对立。
1928年,南京的国民政府公布以汉字笔划为基础的注音符号,并长期在全国中小学以及海外侨校推行。
大陆1958年颁布标准汉语的拉丁字母拼音系统《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大陆统一推行。加入联合国之后,汉语拼音也和简体字一样成为联合国中文标准用语;新加坡、马来西亚也舍弃注音字,接受汉语拼音方案为华文教育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合乎国际通用的拼音方式,注音符号源自汉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拉丁文字母拼写相背离,在国际上汉语拼音方案的接受度远高于汉语注音。
中文通用语的多元,以方言的分歧最为明显。不过一般认为,中国各地方言分歧、差异再大,由于在文字上“书同文”,因此并不妨碍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认同。
对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有七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之说,没有定论。汉语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方言点。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闽方言还可以分出闽北话、闽南话、闽东话(福州话)、闽中话、莆仙话五种次方言。
方言作为本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根,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不同地区,出现“推普”和“保方”之争;要挽救方言消失的危机,理想情况当然是普通话和方言双语并行,而不是零和游戏,势不两立。未来发展,是否可能“推普”之余同时“保方”,值得关注。
香港同时采“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两文是中文和英文(为书写文字),三语指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为口语)。政府公文或网页除惯用的繁体中文之外,也常另备简体中文。
改称闽南话为“台语”
台湾民间以闽南话(河洛话)和客家话为主要用语。早期国民政府压制闽南话和客家话,推行国语。近20年来,台湾政治上转向本土化,开始努力“抢救台语”,改称闽南话为“台语”。近年提出要全力推行英语教学,以英文为第二语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台语、英语都成了去中国化的武器。两岸长期分裂,加深了中文的分歧,但在同异之间,各自发展特有的词汇和语言特色,大量丰富了中文的多元多样性。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出现大量人口移动,包括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就国际人口流动而言,不论是留学还是移民,都达到从所未有的规模。近30年来,中国崛起,国力日增,中文也迎风而起,已超越国界,成为国际语言。在大中华文化圈,除了两岸三地之外,在新马地区以及各大洲,还存在着众多华裔以及非华裔的中文使用者。
网络促进多元互动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的普及,方便了各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各地中文语音和字汇的分歧,并不影响交流,多元互动已是形势所然。作为国际语言,中文的内容和用法同时在中国和海外并存、发展和变化,内容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上的多样性,成为一种活跃在社群中、有生命力的语言。
21世纪中文多元化的趋势,在政治、文化以及身份认同各层面,都有深层的影响,值得深入研讨。未来的中文是否继续二元(甚至多元)并存,或将趋向统一?这不仅是语言课题,更是政治课题,也是文化课题。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原载2023年33期《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