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建立自我感知
(2023-08-18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大脑如何建立自我感知
2023-08-02
《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报道,19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自我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身体上感知和体验世界的“主体我”,第二个是基于一个人过去经历的自我精神叙事的“客体我”。
默认模式网络
首先是发现“客体我”。“默认模式网络”是神经系统科学家赖希勒创造的一个术语。当一个人不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大脑的这部分区域就会活跃,(这个网络)被称为自我意识的中心。
相比之下,“主体我”更难确定。我们意识到自己居住在一个身体里,这种意识形成了一座桥梁,不断地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之间来回切换。“主体我”是你确实占据了自己身体的那种感觉。
在寻找大脑中的“主体我”时,“默认模式网络”将是一个合理的起点。当人们回忆记忆或陷入一种容易激发与自我相关想法的走神状态时,后内侧皮层处于活跃状态。
关注特定区域
一名癫痫患者说,在癫痫发作期间,他会进入一种奇怪的解离状态,导致他失去了协调能力,并感觉与内在的自我脱节。这源自后内侧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即楔前叶。
当个体的自我感知被一种“灵魂出体”的错觉改变时,楔前叶是活跃的。
两种不同系统
为了确定楔前叶与“默认模式网络”有何关系,五名参与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测。研究发现,楔前叶部分并不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意味着有两种不同的系统来处理自我感知:一个是基于记忆的叙事自我,另一个是身体自我。换句话说,“客体我”和“主体我”位于大脑中的不同网络当中。重要问题是,这两个网络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抑郁症会陷入了这样一种模式,即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同时失去从第三人称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这也涉及“主体我”和“客体我”在所处的网络中如何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灵魂出体”体验的基本原理。
前一篇:人类退化史——塔斯马尼亚效应
后一篇:《世说新语》·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