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王安忆

(2023-08-14 12:00:00)
分类: 艺术
“方言可以将普通话的格式破局” | 对话王安忆
2023年07月24日

王安忆对待写作、对待文学,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在这个娱乐与消费的时代,显得特别、显得珍贵,甚至让人敬畏。行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采访了王安忆。恰如这部作品一般,王安忆删繁就简,却字字珠玑。

行 超:《考工记》被认为是《长恨歌》的姐妹篇。两部作品相隔20余年,于你个人而言,这中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安忆:评论还是交给评论者,自己只能说写作时的处境。《长恨歌》距《考工记》整整24年,叙事和语言都有很大变化。倘若换一换的话,当年不会写《考工记》,现在也不会写《长恨歌》。这就叫机缘吧!写《长恨歌》时,文字追求旖丽繁复,到《考工记》,恨不能一个字当一句话用,弃“文”归“朴”,对汉语言的认识在加深。我想,这大约是两者的最大不同吧!

行 超:您有的小说越来越抽象,几乎摆脱了文学故事的元素。而《考工记》又回到了写实的、以人物带故事的叙事方式。
王安忆:“具象”和“抽象”交替上演,《流水三十章》之后写了《米尼》;《纪实与虚构》之后写了《长恨歌》。具象的小说我也会写,比如《长恨歌》。《匿名》,我尝试叙事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阅读性,不怕写得难看,有些小说不是为大众读的……

行 超:您在《长恨歌》《匿名》《天香》等作品中反复提到“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细微之处着手进入,牵扯出庞然大物般的思想或情感表达。这是不是代表了您的一种文学观?
王安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是对事物的看法,至于叙事,毕竟是有预期和设计的。入径的方式各有不同,《长恨歌》是大处着手,从全景推到细部;《天香》是从背景到前景;《匿名》是断裂处起头;《考工记》是沿着人物一路写去,比较老实规矩,沉着大方。

行 超:您好像对方言很有热情?方言的存在除了语言层面的意义,还有什么特殊的价值?
王安忆:我从来不用沪语写作,一方面是服从书面语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我对沪语的评价不高。方言是个博大精深的词库,可惜我们不得不接受书面语的现实。方言可以将普通话的格式破局,打开一个新天地。语言既来自看世界的方式,又反过来创造看世界的方式,方言如何与现代汉语变通,是费思量的事情。

行 超:除了对世俗生活的细致摹写,您的小说更追求精神性与思想性的表达,就是“世俗人生中的庄严”。
王安忆:“海派文学”是个伪命题,从根源上说,“海派”相对于“京派”,是以批评的方式提出。“新感觉派”则是一个极狭义的概念,到今天,则变成时尚。我都不属于其中。

行 超:中国当代女作家中,像您这样对理论、逻辑和思想性有明确追求的,其实为数很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安忆:不能以性别论。是个体特质。有许多女性辨析都很严谨,风格也锐利。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受众更倾向具象的生动。但也有意料之外的情形,大约和读者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关,说明小说的读者在更新换代。

行 超:您曾提出小说的“四不”原则: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今天,有什么新的想法?
王安忆:我兴趣更在传统,即小说的起源,动因是小说安身立命所在。“四不原则”是方法,至今不变。新东西的产生需要几代人的实践,不是那么快就下一个蛋。

行 超:可否请您谈谈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整体看法?
王安忆:我喜欢读书,所以才会写小说,我读书不求有用,纯出于兴趣和习惯。有两种现实,一是正在其中度过的现实,另一个是虚拟的文字的世界。中国当代文学,我觉得九十年代直至2000年是黄金期。世界文学已经走在下坡路,中国文学,主要是小说,生机勃勃,但2000年以后有了变化。大家习惯归罪于“市场”。“市场”本是好东西,问题在于是不是真正的成熟的市场。

本文节选自 《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
作者:行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