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的契诃夫整天哭穷
(2023-07-23 12:00:00)分类: 国际 |
契诃夫的一天:“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2023年05月08日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钞票在口袋里像雪糕一样地融化。”
“我希望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
这些文字来自沙俄作家契诃夫的书信。在信里哭穷的契诃夫,与当今职场人有几分神似。他的哭穷文字被印在手机壳上,被戏称为“没钱文学”。
契诃夫的祖先曾是农奴。1860年,沙俄农奴制废除的前一年,契诃夫出生。契诃夫小时候常常帮父亲站柜台。1876年,契诃夫读中学,在学习之余担任了家庭教师,1880年,契诃夫考入莫斯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文学领域,契诃夫23岁发表《小公务员之死》,至1884年,青年契诃夫共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在当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一篇100卢布。39岁时,契诃夫将自己除戏剧以外的所有版权一次性卖给出版商,获得75000卢布,实现财务自由。
契诃夫没有将钱看得过重,却一直在思考为钱所累的自己:“再也没有比小市民的生活以及它的小铜钱、伙食、荒谬的谈话、谁也不需要的传统美德更庸俗的东西了。我的心灵痛苦不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为钱工作,钱是我的工作的中心……我的心灵渴望博大、崇高,可是我又不得不过一种狭隘的、在卑贱的卢布和戈比当中打发掉的生活。我应当在硫酸里洗个澡,烫掉我身上的一层皮,然后再长出一身新毛来。”
契诃夫将大量的钱投入到周济穷人和扶助社会。为赚钱而写作的契诃夫是痛苦的,但用钱来解决问题、扶助弱小又是他所期望的。或许,正是对钱的淡然与需要,才让“我寂寞,我气恼,钱出去得太快,我要破产了,我要从烟囱里飞出去”这样的“没钱文学”如此生动、有趣又真实。
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其他俄国文学大师不太一样。面对残缺和问题,托尔斯泰尝试通过道德改善来消除贵族和农民之间隔阂,向人们提出“怎么办”“怎么活下去”一类的问题,而契诃夫的问题多是此岸的而不是彼岸的,是世俗意义上的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契诃夫对“小人物”们是同情的,但在同时,更用笑声无情地鞭挞了早已扎根于他们心底的奴性,并渴望唤醒他们的尊严。契诃夫用幽默、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小人物”的百态图,仿佛希望这幅画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让人们看清自己,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清澈而自由。
面对社会的病态,契诃夫身体力行,他感知并批判着丑恶,却也没有失掉快乐与自足的能力。面对窘境,他还会理直气壮:“我身无分文,但我认为:富足者并非是手中拥有许多钱的人,而是现在有资格生活在兴华清朗的早春环境中的人。”正是他对人性的认识,对富有的定义,对生活的感知,对美好的向往,使他总能穿越时间与空间,久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许,这也是职场大众青睐契诃夫的原因之一吧。
前一篇:《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后一篇:《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