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2023-07-07 12:00:00)
分类: 图片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2023年05月21日。作者|曹雕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 2023年3月25日,禅修者们在诺那塔前合影留念。

江西九江,庐山北高峰峰顶的诺那塔院里,木质钟棰敲击铜钟的声音穿过雾气,和树叶的沙沙声一道,在木结构殿堂间,迂回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宋辰曦、方娅彤等五十个年轻人,穿着褐色的禅修服,在观音殿的一口铜钟前,一字排开,双手合十。
出家师父唱颂一句“叩钟偈”经文,年轻人们跟着念一句,寺庙义工双手扶钟,一人上前敲钟,再唱,再轮换下一位。

这是诺那塔院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禅修活动,从2001年开始举办,每月3次,一次为期5天。傍晚敲钟被称为“洗心钟”,是寺庙生活节律中的一个环节。
这座寺庙占地面积不过20亩地,总共8位出家师父,可同时容纳50名禅修者小住。但近年来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每年都能吸引近2.4万个年轻人报名禅修。寺庙监院(主事)传化法师说,报名的年轻人里有九成是90、00后。
随着越来越多人想要报名禅修活动,寺院在极限范围内又增加了频次,传化法师也因此累得病倒了。除了火爆的禅修活动外,最近几年,上山拜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座静谧山峰逐渐成了相当热闹的“打卡地点”。

年轻人在寺庙中体验人生的“伤停补时”,带着怎样的经历和心情,寺庙又让他们获得了什么?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赵朴初题写

成长的伤痕

今年3月,宋辰曦刚考完教师资格证,来到庐山。
寺庙义工正悦微笑着,问她是否需要指路或者帮助。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 屹立于庐山北高峰峰顶的诺那塔

义工的笑容、寺庙的环境像一张温柔的网,将宋辰曦低落的心境托起半分。
宋辰曦2000年出生在江西抚州的一个小县城,独生女儿。父母在山东聊城一个大学食堂内卖早餐。四岁的宋辰曦交给奶奶带。
到了初中,父母辛苦让一家人从小县城搬进了南昌。
生活条件提高了,她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却没拉近。
高中毕业前,妈妈又看见她写作业时玩手机,立即抢走,爸爸也跑来打她。
宋晨曦把刀子揣在衣服兜里,想自杀。”

和宋晨曦类似,同期参加禅修的方娅彤也深受家庭问题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伤痕,让宋辰曦和方娅彤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面对外界压力时,也缺失了疏解方式,压力不断累积在自己身上。

高中,宋晨曦在学校被同学取了和外貌有关的外号,同伴的嘲笑让她觉得自卑,她经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大学,因为失败的恋爱,她总是忍不住流泪。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大学毕业,学美术的宋辰曦开始面临就业问题。做美术老师工资每月不到3000元,吃饭以外,一点余钱也没剩下。
机构要求她教小朋友画规定图案,但她总希望带着学生从事“艺术创作”,老板不认可宋辰曦的想法,她成了其他老师请假时的代课老师。宋辰曦再次陷入窘境。

| 2023年3月24日,娅彤和禅修者们在塔院祖师殿前排成一队,进行洗心钟活动。

方娅彤爱跳舞。到六年级后,方娅彤开始发胖,“老师不找我跳舞了,男孩子在我跳绳、跑步时取笑我,叫我大姨妈或者肥婆。”
初中毕业后,她放弃了跳舞,去艺校学习美声。

当这些年轻人背负着积累已久的心理压力时,他们也曾寻求帮助。
专业心理咨询,免费的心理热线,学冥想,与朋友闲聊,去各地旅行。但停药后又会反复。

方娅彤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时仍然控制不住情绪,方娅彤感觉,还需要另一种空间。

禅修与夜话

偶然知道诺那塔院。她们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

上山禅修,要严格遵守寺院的生活节律和规戒,要和师父们一起打坐、诵经,围坐在一起对谈,还要参加打扫、清洗碗筷等劳动,年轻人的习惯一下子被强掰过来。

| 2023年4月25日早晨8点,禅修者们在出坡前集体唱颂发愿文。

早晨5点30分,大家穿上禅修服,简单洗漱,就到禅堂准备6点钟的早课香(打坐)。传化法师认为,静坐能让人们平衡负面情绪,让自己在相对长的时间保持在祥和宁静的状态当中。

7点钟,正式早斋,禅修者们坐在斋堂,每个座位前都放着两张纸,一张写的是《食存五观》,一张是写着《供养偈》、《结斋偈》。摆着两个碗和一双筷子。餐前由师父带领禅修者一起唱诵供养偈。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 2023年3月25日早晨,禅修禅修者们在用餐前唱颂《供养偈》。

早斋用罢便是“出坡”,大家一起劳动,打扫宿舍、茶室、清洗碗筷、去寺庙周边捡山上的垃圾。
午斋后,留3个小时给年轻人在庐山的自然环境中自处。
禅修活动中,最有意思的是晚上七点半的“普茶夜话”。座位前都有一张空白纸,他们可以写下自己的困惑,以匿名的方式递给传化法师,他以修行人的角度和大家交流。

年轻人们的问题很多很杂,“如何实现财富自由?”“如何克服自卑?”“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应对焦虑?”“什么是爱情?”等等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寺庙义工收集好的历期禅修者在普茶夜话活动中留下的问题

禅修的年轻人彼此很快熟络起来,统一称呼对方为“师兄”。显得更加真诚。

寺庙也是一种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中国城市青年30-35岁的青年是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网络渠道,可给予心理支持,但社会的心理支持系统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对弱。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远离家庭,年轻人遇到问题时不愿向家人求助。
同事也很难成为心理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本身就数量不足。
寺庙就提供了一个场域,对于年轻人去寺庙禅修,想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短暂逃避生活,也许纯粹出于好奇。

| 2023年3月24日晚上,传化法师师父在普茶夜话活动中,回答禅修者的提问。年轻人可能愿意把内心的问题问出来,而在社会的社交里却不可能发生。

| 2023年3月25日中午,义工们在过堂前排成一队,和禅修者们一起唱颂《供养偈》。

年轻人来寺庙多数并非躺平。一方面是为问题寻求解决方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探寻。
寺庙场域没有平常朋友间的社交负担,身心容易达到比较安全的状态,为去禅修的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场域”。

内心强大的人,能自己构建支持系统,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能力。

世界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寺庙生活让年轻人有了一种新的调节方式。

这届年轻人的伤口在寺庙里愈合
 2023年3月27日,娅彤与室友告别义工,离开塔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