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究几首关于母爱的古诗词

(2023-05-28 12:00:00)
分类: 个人与原创
母亲节,这是个源于美国的日子。为防肤浅,便找些与母亲相关的古诗词把玩。
先百度到的是慈禧三·四十岁时为母亲六十寿辰写的《祝父母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此推想:谈及母爱,无论什么人,心中都有一块柔软之处。
由于对慈禧印象不佳,就不相信她能有如此情怀,不会是抄的吧
找来找去,没有发现抄袭实据。只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这么四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就算句式上有些影子,但心境决然不同。看了电影《妖猫传》的,应该明白这里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与母爱不搭。
另外,中国古人口中的“可怜”,远比今日白话的“可怜”要丰富很多。正所谓“佳人”非佳人,“可怜”不可怜。

还有一首先秦的《蓼莪》,(读音“路俄”)收在《诗经·小雅》中。里面有这么一段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很多人对这九个我很有感,但已不稀奇。我倒是对诗词的标题有点兴趣
蓼,植物高大;莪,几种蒿子幼小的时候,外貌区别不大,都是鲜嫩可口的野菜。长大以后样子就各有不同,也不能再直接食用了。它们各有名称,不能再笼统地称作“莪”了,比如白蒿、莪蒿等等。
《蓼莪》,彷佛是说“高大的孩子”,听着很别扭。但奥妙也许正在于此
揣摩古人的心思不太容易,如果完全不能设身处地,古文化中的很多养分容易被忽略
诗中隐隐透出一种感叹:小孩子虽然不能做什么大事,但他们可以缠在在父母身边,给他们慰籍;长大以后呢,虽然能做大事情了,却远离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孝。可他们长得再大,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

大概是由于这首诗的影响,后人对“莪”格外留心。《本草纲目》给它起了个很有人情味的别名“抱娘蒿”。
明代散曲大家、画家王西楼,收集、筛选了能度荒年饥馑的野菜52种,给后人留下了一本《野菜谱》。其中对“抱娘蒿”的介绍中还有一首民谣--
抱娘蒿(丛生,熟食,故名,二三月采)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
儿抱娘哭不肯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