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瞎编的,也有人敢说“这个我知道”

(2023-05-17 12:00:00)
分类: 军事与科技
我瞎编的东西,也有人敢说“这个我知道”
2023年05月05日

如果你热爱心理学,一定熟悉皮格马利翁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和破门效应。
其实,这所谓的“破门效应”,是我虚构出来的。
即便是用这种瞎掰出来的术语,去问一些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说不定也还是有人会点头称是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表现高于人群的平均水平——而这常常是不现实的。心理学家为这种错觉取了个名字:“高于平均水平效应”。

2003年,加拿大心理学研究者保卢斯发现,人们会宣称自己了解并不存在的词汇。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合成”了30个不存在的概念,把这些瞎编的词与120个真实的词汇混在一起,去问参加调查的人:“您熟悉这个词吗?”结果,有25%的人会声称自己熟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专业词汇”。
保卢斯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宣称”,表明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能力。

除了装作“术语通”,人们还可能对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问题侃侃而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采访了一些美国人,问他们对《1975年公共事务法案》持什么看法。虽然这个法案根本不存在,仍然有1/3的被采访者表达了自己“深入”的见解。现在电视节目中仍然不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情况。“吉米鸡毛秀”的《扯淡路人访谈》堪称“过度宣称”现象的素材库。

为什么人们会在一些问题上会过度宣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解释:人们在评估自己是否知道某个知识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去检验自己的记忆和知识存储,而是依赖一种“知道感”,即好像知道有这么回事儿。但在自命熟悉的领域,这种“知道感”却往往并不客观。换句话说,人们可能并不是有意在吹牛,而是被自己的感觉给欺骗了。

阿泰等人招募了两批志愿者(100人和202人),让志愿者先对自己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自评。随后,研究人员给出15个“金融术语”——其中只有12个是真正的术语,3个是研究者捏造出来的——让他们判断自己对这些词的熟悉程度。而在对第二批志愿者进行的测试中,研究者还用金融知识测试检验了志愿者真实的金融知识水平。
在两批志愿者中,均有90%以上的人至少会对1个捏造的词表示“我熟悉这个词呀”。越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高,认知中的“知道感”越强,就越可能过度地宣称自己熟悉那些不存在的“术语”。

而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一点在于,那些经测试检验,金融知识水平更高的人,也更容易在测试中“装过头”。他们的金融知识的确比一般人更好,所以在这方面的“知道感”可能会相应更加膨胀。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做这种蠢事?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当被问起这样的问题时,提醒自己认真地检索自己的记忆,面对事实,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跟着感觉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