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韩国经济何去何从
(2023-04-13 12:00:00)分类: 经济 |
对中国逆差大增,韩国企业好日子到头了?
2023年04月07日 陈经
从1970年代开始,韩国国民努力奋斗,将汽车、造船、电子、芯片等产业发展起来,不仅实现了现代化,还出现了多家世界级龙头企业。
2022年财富500强,韩国有16家,数量排各国第7。中国136家,美国124家,日本40家,德国28家,法国25家,英国18家。韩国创造了中小国家发展经济的奇迹。
2021年韩国人均GDP34998美元,是中国12556美元的2.8倍。
但是,经济成功的韩国,社会却不太对劲。2022年韩国生育率跌到0.78,全球最低。
最近几年,韩国经济也不太好。1980年以后,韩国的增长率波动剧烈。这是小国缺少经济纵深的表现。
近几个月,韩国不断报出创纪录的贸易逆差。2022年,韩国贸易逆差457亿美元,创新高。而2021年还是648亿美元顺差。
中国2018年给韩国顺差556亿美元,是韩国最大顺差来源。2022年降至12亿美元。2023前2个月中国转为韩国最大逆差来源,逆差50.74美元。
韩国经济面对一般的冲击,总能恢复过来。但这次主要冲击与中国有关,就不好说了。中国经济有“海平面”的说法,不断上涨淹没陆地与海岛,淹没了就回不来了,影响不是波动的,而是一次性的。
东亚以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产业残酷竞争模式,有其本质弱点。韩国的经济发展代价沉重,且无力与中国竞争。韩国以世界最强的龙头企业拉动发展的策略已难以为继,需要转变观念,回归发展经济的本原,改善国民生活品质。
一、韩国经济模式
韩国仅10.3万平方公里,跟浙江差不多,没有值得一提的自然资源,人口5100多万,理论上韩国可以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工业人口,在多个制造业领域取得世界级竞争力,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韩国一直以来的发展国策。
后来韩国也努力发展文创业、游戏业、旅游业等国际化第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出现了“韩流”文化现象。2021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124亿美元(其中约70%是游戏),但相比6800亿美元的出口额,规模不算大。
韩国原本弱小,资源贫乏,在国际经济里出人头地实属不易。
国民如此拼命、产业如此成功的韩国,在世界经济中并没有取得安全的地位。2022年,韩国连续13年贸易顺差纪录被终结,这是很不好的信号。
韩国的经济路线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做到世界一流,在残酷竞争中胜出。这对于韩国来说过于沉重,要付出重大社会代价。卷到最后,就会发现韩国由于国力弱小的劣势,最终拼不动。
二、与中国竞争发展高科技不是出路
韩国企业相比欧美企业,有相当的优势。其竞争对手主要在东亚。在中国企业成长起来之后,韩国企业的劣势就出现了。
2010年还领先中国3年的韩国技术水平,到2020年已落后中国0.1年。原本被视为IT强国的韩国,如今在移动通信、系统软件、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一代技术上,已把主导权让给中国。首尔大学工科学院教授李正东表示,为确保技术主权,韩国现在到了向先导型发展模式转换的时候了。
对韩方来说痛苦的是,如果不在技术上不领先中国,面对经济规模十倍以上的差距,根本无法与中企竞争。如三星手机2013年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9.7%高居第一,后来跌到1%。2021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终结韩国17连霸,市场份额41.5%,2023年2月占比70%。韩系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崩盘,从2012年的10%,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1.8%。中国汽车出口2023年将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一。
韩国不少重要领域有不错的全球市场份额。但都在遭受中国的冲击,被超越的趋势已成必然。面对以后的日子,韩国方面忧心忡忡。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韩国要努力得多,论起生活水平,就差太多了,国民压力大,内卷竞争过于残酷。而且与中国企业缠斗,败率很高。
想美国帮助打败中企,显然也不可行。韩国的大企业“套路”,在全球曾经有效,但面对中企,反成劣势。韩企发起价格战,跟中国企业毁灭性的价格优势相比,不是一个级别。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韩国算不上多重要的力量,今后的路会很艰难。中国并没太在意与日韩竞争,而是盯着美国的破坏。韩国与中国,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
同样以制造业为发展核心,中国何以一再攀高?韩国为何急转直下?原因不在高科技领域,而是不起眼的中低科技领域。韩国放弃了,中国没放弃。这就是体量优势,韩国只能将中低端的领域放弃,在高科技领域厮杀,并指望拼出一条血路。韩国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条路,走不走得下去,疑问很大。要维持对中国的高科技优势,日韩自己都没这个信心。对于中国来说,高科技行业赶超只不过是需要的时间较长,中国有本钱跟时间做朋友。
中国的竞争还没到全面发力的阶段,捆着一只手打,更没有特别针对韩国。但可以有把握地对韩国说,你卷不过的。
三、以韩国为戒,东亚社会都需要改变
东亚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中、日、韩都需要反思。如果东亚模式有问题,韩国人口少、国土小,一定是先吃苦酒的那一个。
东亚遵循儒家社会的发展原则,经济发展模式有优势。中日韩都崛起了。但要问一句,产业竞争胜利者的成果是什么?
韩国几家世界级大公司,实际上股东主要是美国资本。韩企要照顾股东利益,不可能“让利于民”。大企业又在本国四面出击,垄断行业,消灭本土中小企业,客观上成为外国资本的帮凶。
东亚应以为韩国为戒,认真思考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主动从内卷结构中解脱出来。韩国年轻人声称拒绝生出后代给资本家剥削,问题在哪。中日韩已是国际经济中的成功者了。成功了就不宜太苦,要注意平衡。
如果韩日沦为美国的打手。美国只是想用日韩国减损一下中国,至于日韩的利益,根本不在美国的算计之中。东亚本来应该整合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高地,拥有全球最全产业链和最高效率,是确定性最高的大赢家。美国拉着日韩一搅和,该长肉的地方却溃烂成疤,反成负担。
中国开门欢迎全球企业,韩国企业优势最大。如果韩企自高自大,错过中国市场,对韩国来说应该是灾难性的。
韩国有识之士曾经发起国民教育运动,让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不要在偏狭的信息茧房中对中国轻视,但韩国人没太大触动。东亚成为民间仇视情绪浓厚的地区,日本人和韩国人尤其严重。
韩国与日本,都无力与中国竞争,国力差距太大。最好的选择就是消弭敌意,促进地区和平,共同发展。如果作出错误选择,成为中国必须迈过的挡路石,那中国也只有不计代价地扫平障碍。
竞争力明显最强的中国,之前有学习韩国发展的阶段。但是今后不宜再以韩国为师,而是更多引为戒。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状况比韩国还是好多了,如2022年原煤产量增长10.5%,达到45.6亿吨,超过全球一半。中国有条件,让全体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非陷入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