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杨照讲解《孙子兵法》
(2023-02-24 12:00:00)分类: 历史 |
学者杨照讲解《孙子兵法》
01.打胜仗的基本条件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子的定义当中,战争已经被提升到战国时代的概念。
《左传》里讲春秋时代是这样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可是到了孙子所处的时代,祭、礼不重要了。一个国家存留或灭亡,关键就在“兵”,在战争。
如何用心去了解战争呢?《计篇》讲了五项基本的原则: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1.道,可解释为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即人民与君王的想法、态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主动驱策民意。
2.天,主要讲天时,白天还是晚上?什么季节?另外有时制,时制指的是春天怎样变化成为夏天,夏天如何变化成为秋天。
3.地,在什么地方打仗,境内还是境外,战场地形。地势、地形、地理非常重要。地势有利的是生地。地势不利的,是死地。
4.将,谁来带兵?怎么挑选将领?怎样判断:智、信、仁、勇、严”。
5.法,有三个重点,曲制(军队编配)、官道(军队管理)、主用(后勤补给)。
02.战争开始前,胜负已分
孙子提出了七个问题
1.谁的国君更得民心?
2.谁的将领更善战
3.谁有时空优势。
4.谁在人事、在管理和配备编制上更合理?
5.谁的士兵更强悍?
6.谁的士兵训练得更好?
7.谁的赏罚更严明?
03.战争的最好方式:全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中的基本原则:“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策是以计谋让敌人屈服。
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武力压服敌人。
最糟的是,敌人守在自己的城里,你去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善于用兵的人,他能够使敌人屈服而不靠交战,他能够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需要靠硬攻,他能够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
两国相争,拖很长很长的时间。国家就凋敝了。最后会有新的敌国来给予你非常严重的打击。
动用军队去真正打仗,不是战争最好的方式,要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要追求全胜,或者是保全,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完满地胜利。
战争必须谋划,谋划比战场上的活动更重要。要保全自己的军队,追求最大利益。“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我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
如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去攻打他。
如兵力只比敌人多一倍,要设法让敌人的兵力分散。
如兵力跟敌人相当,不要随便打,能不打最好就不打。
如兵力少于敌人,根本不要想打,要考虑该怎么逃?
所以孙子说,“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如果弱小的军队却固执坚持,就会被强敌俘虏。
《孙子兵法》是讲策略的书,用非常聪明的方式来讲策略。当然《孙子兵法》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在讲述中常常流于一厢情愿。
策略思考非常重要,但策略思考必然牵涉到策略执行,不是所有的策略都能够执行,或者执行的不好。
前一篇:《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后一篇:《孔子家语》·相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