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
(2023-02-17 12:00:00)分类: 历史 |
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
2023年02月07日
中华书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朴民、分享了他多年来阅读和研究孙子兵法的心得体会。
黄朴民首先廓清了《孙子兵法》的基本情况。《孙子兵法》流传下来的主要分为三大系统:竹简本、武经本、十一家注本。
历代《孙子兵法》的注者甚多,从曹操开始,到唐朝的杜牧,再到宋朝的梅尧臣。《十一家注孙子》初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汇集了曹操、杜牧、李筌、王皙、梅尧臣、贾林、张预等十一位名家的注释。
《孙子兵法》全文只有六千字左右,注解者从自己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来释读。
黄朴民:经典中“最核心的四本书是《论语》《道德经》《周易》和《孙子兵法》。
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地位:最早、最好、最广、最活的兵书。
《孙子兵法》中的四种战略运作模式:
1.系统整体。各要素之间需要配合协作,发挥最大功效。
2.前瞻主动。要讲求时效性,不做事后诸葛亮。
3.多重选择。要想到各种可能性,准备多样预案,列出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结果。
4.可行效率。不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而是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孙子兵法》的思维特征:
1.利弊相杂的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是利与弊的统一体;
2.剑走偏锋的超常思维,出奇才能制胜;
3.守恒创新的平衡思维,创新和传承相辅相成,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本之木。
阅读《孙子兵法》的误区:
1.片面强调谋略。将宏观战略与阴谋诡计等同。实力为本,谋略为用。巧用谋略,可以打破僵局;只有实力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将《孙子兵法》与商业策略等同起来。“兵以诈立”,但“商不可诈立”。商业竞争中的矛盾不能照搬对付敌人的手段。
3.国学是统一体,不能孤立地阅读《孙子兵法》,要将儒家的伦理规范、道家的开阔眼界、兵家的实战能力融为一体。
《孙子兵法》的四条基本原则:
料事能准,睿智地分析利弊得失,客观评估实力对比,具备战略眼光;
遇事能忍,选择恰当时机,培养战略定力;
出手能狠,要一招制敌,具有战略魄力;
善后能稳,保留胜利成果,积累战略智慧。
前一篇:《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年
后一篇:《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