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脑》-1
(2023-02-04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人工智能与人脑》-1
神经元会因激活阈值而放电或不放电【超过阈值放电;否则不放电】【阙值与阅历、年纪有关】
人工智能是对大脑的模仿,不是复制。
人工神经网络与生物神经网络十分相似。它更接近大脑的运作,而不是抽象的计算。
“语言模型”能映现大脑不同区域【后皮质和海马体】,而不仅是单个神经元。
这种映现并非简单呈现,而是“重新组合”,融合成一种糊状的大脑,并散布到网络中。
神经网络的“超能力”:普通计算机通过地址或标签查找信息,神经网络则根据提示自动检索信息。
大脑与神经网络,既相似又不同。
比如,它没有意识的基本要素【意识的四个要素: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感情】。
人类意识的形成,神经元必须进行一次有来有回的对话。
外界刺激大脑【生物神经网络】,大脑对刺激做出回应,即双向联结
【丘觉不能天生知道客观,必须与样本联结;形成联结后,样本就能点亮丘觉,产生意识】
【丘觉先天就有,样本来自后天学习。人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在脑中建立客观事物的样本(建立样本);丘觉与样本本通过接触、交流、沟通,形成联结后,样本才能通过已经建立的联结路径点亮丘觉,产生意识】
【联结是神经元的功能,建立样本与丘觉之间意义对应关系。丘觉通过联结建立与样本的“生理联系”。联结形成后,样本就能点亮丘觉,产生意识】。
而现有的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只能进行单向对话【根据提示自动检索信息】,双向联结尚待突破。
这个差异,有点像雷达与声纳的区别
前一篇:《左传》·哀公·哀公七年
后一篇:《左传》·哀公·哀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