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法家何以改变历史走向

(2022-12-28 12:00:00)
分类: 历史
先秦法家何以横空出世,改变历史走向
2022年12月22日

我国先秦法家人物及其思想的产生, 与诸侯争霸、 天下体系动荡关系甚紧。缺乏空间维度的解读, 则失去至少一半的历史真实。

20世纪中叶以来, 戴维· 威廉将“空间概念” 导入社会分析,形成社会、文化、制度、艺术等分析领域“空间转向” 思潮,认为空间不是空洞的虚伪物,而是有生动丰富含义的生存环境,人从中获得意义和价值。空间有不同的尺度, 如家庭、村庄、乡党、县乡、国鄙等,人从中被赋予意义和价值。

“空间” 是意义和价值的代名词, 决定着人们的交往、 行为方式, 从而影响着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空间” 是各种环境要素的同时在场, 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场域,场域中形成精神力量, 从而使“空间” 内的要素团成一体。在中国文化语境里,“空间转向” 应是向“血缘” 和“地缘” 的回溯。血缘即地缘, 地缘亦血缘,从部落邦国的血缘与地缘的一体, 到家天下的“封邦建国”, 形塑着中国的空间结构和文化品格。

“空间转向” 有助于我们发现空间所施与的意义和价值,对历史有新的解读。此方法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即用唯物主义的观念,在时间和空间共同在场的情况下, 分析人物和事件, 给予立体、 全面、 综合的解析, 从而得到公允、客观的认识。基于此,本书提出“地缘政治体台球解释模型”,以解释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变革。

我们把一个个地缘利益共同体( 如部落、邦国、诸侯国、王国) 称为“地缘政治体”,由首领统合域内力量,制定规则,向域内百姓提供安全、秩序服务, 进而提供文化、 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其发育初始阶段,这些地缘政治体,人口稀少,土地相对丰富,并不接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当承平日久, 人口繁盛, 扩张生存空间,彼此之间接壤, 生活物资越来越匮乏, 自然会发生争夺、战争。

战争会导致部分“地缘政治体” 消失,部分变得更强大,甚至取代原主导性地缘政治体,形成新的地缘政治体形态。若我们把“台球”视为“地缘政治体”, 将天下分合视为“中式台球” 游戏, 那么, 先秦时期的天下变迁能获得十分形象的解释。

冯友兰先生的《 中国哲学简史· 韩非子与法家》 指出,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依靠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礼包括仪文、 礼节、举止规定,以及社会习俗构成的不成文法。可只限于贵族, 称为“君子”( 君王之子,有君王举止、 有文化教养者),是道德模范。刑即惩罚, 适用于百姓,即庶人或小人。《 礼记》中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因为,大夫以上者是周室分封的同姓族人或功臣子弟,分散到四方, 居于国都,“藩屏” 周室,对这些人, 以礼教化,即使犯错,也以礼处罚。而庶人、小人 则为异姓人, 为保持统治安定局面, 必须严刑治之, 五刑伺候。按《 白虎通义》 的解释, 礼不下庶人, 是说对“士” 以上人等的品德要求高, 必须依礼而行, 而普通百姓则不作要求。但如果他们犯了刑, 则逃免不掉。大夫是比士还要高一等的官员, 劳苦功高, 是可以免刑的。总之, 等级观念是“礼治” 的核心。

西周封建社会的结构相对简单。天子、 诸侯、大夫之间,通过血缘和姻亲关系联结一起。理论上, 天下所有权归周天子, 诸侯国从属天子, 在诸侯国内小贵族又从属王侯大贵族, 如此层层分封, 层层从属。可天长日久, 代代相沿, 嫡庶相分, 代代分蘖, 诸侯和大小贵族的关系日益疏远( 庶民大概是庶孽之民, 是分封贵族的庶孽后代与王室疏远, 失去贵族身份, 成为平民)。周天子得以维持天下秩序的“宗法血缘” 力量衰微。诸侯国向着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 在诸侯国内部, 国君和卿、 大夫的关系也日益疏远, 处于半独立状态。天子、 诸侯处在金字塔的顶端, 和庶民、小人无直接沟通, 通过卿大夫之类的小贵族维护天下安定和有效治理。

周天子控制天下秩序的有效权力结构逐渐崩解, 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卿、大夫挑战国君权威, 篡弑多发, 秩序被颠覆, 王、 侯、 君子和庶民、 小人的社会分野逐渐模糊。贵族位势降乎上, 小人、 平民位势起乎下, 在“礼” 上日益平等化。贵族和平民上下涌动交流, 平民争权, 贵族也不能独享“刑不上大夫” 的特权, 必须和平民一样,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那么, 过去“礼刑制度”就不再符合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建立新的权力秩序。

同时必须注意, 王纲解纽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带来的不仅仅是天下统治制度本身的变革, 还带来了地缘政治体系的动荡。若没有地缘政治体系的动荡、诸侯国之间的碰撞, 仅仅制度本身, 还比较容易解决——变法即可。可是, 由于地缘政治体系的共振, 情况异常复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诸子百家奔走呼号, 穷尽智谋, 各唱其说, 以治平天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决办法, 阐扬仁义, 崇奉忠恕之道, 主张仁政, 克己复礼, 复周公之之礼, 以“礼制” 治平天下。可孔子主张的“礼制” 仍具有封建贵族特色, 是周天子借以管控天下体系的抓手。可惜,正如前文所说, 春秋乱局一开, 不仅仅是礼乐制度被废, 更重要的是天下体系动荡。各诸侯国在没有强大力量干预以恢复天下秩序之前, 必须采取措施以自保。所以, 孔子的学说往往被认为不切实际, 在诸侯国得不到积极响应。

孔子讲述的是天子之事, 可天子名存实亡。他游走诸侯国, 奔走呼号, 木铎天下。可诸侯国君认为天子之事与己何干, 平天下靠实力, 礼乐制度迂阔高远, 离于实情。故孔子郁郁不得志, 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在应对社会大变革方面, 孔子将贵族之礼向平民社会传播, 打击了贵族, 抬升了平民。

其一,孔子将“礼” 向庶民阶层传播,将贵族学向平民学转变,有教无类, 广教平民子弟, 认为在“仁、礼、义、信” 等方面,君子、小人、 贵族、庶民应该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区别。这相当于贬低了贵族身份, 抬高了庶民地位,让不少平民弟子出将入相。可是,孔子始终得不到重用。他骨子里有为庶民谋利益的倾向,梦想回归仁政的本质,诸侯国君依靠祖先的荫庇享受荣华富贵,如何容得下要革其命的人?从表面看,孔子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有复古倾向,不合时代脉搏,实际上他骨子里有变革倾向,只是不愿与乱臣贼子同谋,不愿在社会正道上再踏上一脚,故其理想难得实现。

其二, 孔子晚年归鲁,著《 春秋》,为后世治平天下立法。“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这表明, 孔子晚年已知天下大势,按照自己原来的思路已不可救, 必须采取新的方法和措施。《 春秋》贬天子, 就是对自己以前立志恢复的礼乐制度的反思,认为“王不王” ,以致天下大乱。“退诸侯” 即指责诸侯国君“僭越、冲撞、侵略” 的行为,让其守本分。“讨大夫” 是对大夫僭越礼制进行无情批判。由此,孔子重新建立一套王道理想。这套王道理想被其弟子、再传弟子发扬光大。他们推儒家思想入政治领域, 或落脚各地,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实践结合, 燃起文明的星星之火( 如曾子、子夏、子张、闵子骞等)。而其积极用世、参与社会实践的一脉,绵延流传, 高举《 春秋》 大旗, 绳墨天下,退削诸侯,讥刺时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参与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如李悝、吴起、商鞅、慎到、李斯、韩非子等。

我们称这一过程为“儒家的法家化” 。他们以儒家为本, 一旦与社会实践结合, 就转向法家路线,成就的还是儒家的理想。法史学家武树臣认为, “法家是出乎儒,反乎儒” ,出发点是儒家,终点也是儒家。考诸孔子思想,我们甚至认为,法家思想正是孔子儒家应有之义,是孔子想做, 而为维护仅存的社会正义没有做的一面。

总之,法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思想,来源复杂,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结晶。《 庄子· 天道》 有言:“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 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 以此畜下, 以此治物, 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此之谓太平, 治之至也。” 这段话把道家、儒家、法家的术治、法治、势治融合了起来。意思是, 古代明白天下治理大道者, 必先了解上天的运行规律, 然后明白道德法则, 再明白仁义之法则,明白职责、 权利和义务, 明白人在社会的名分和作用, 根据这个人的才能授官荐职, 接着对他进行督责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赏罚。如此, 人各有其用, 各安其位, 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