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家如何征服中国

(2022-12-21 12:00:00)
分类: 历史
墨家如何征服中国?
2022年12月14日  文/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很多人研究过中国的“大一统”。在主流理论中,魏特夫的“水利帝国”是与技术关系最大的一种学说。
我认为,某个技术进步,很可能触发了战国时代某个“扳机”,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组织制度变革,支撑秦朝完成统一。
这个技术发明就是“弩”。

01 弩、墨家和守城战术

弩,一种投射武器,又叫“十字弓”,由弓、弩臂、弩机、枢四部分组成。弩与弓的本质区别:弓靠人力,弩靠机械动力。
弩能用弩机开弓弦并保持紧绷,较弓手省力。有的弩还凭借机械力量上弦,获得更大弹力。
战国时代的战场已大规模使用弩。“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大诸侯国皆处于劣势,尤以韩国为甚北接赵、魏,东临齐国,西有秦,南有楚,处在包围圈的正中心,安全环境极其恶劣。
当时的韩国以强弩闻名,《战国策》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为各国所惧。
当时中国的制弩技术世界领先。已发明了一种叫“望山”的装置。它是弩机上的瞄准装置,弩手可借助其测量目标的距离,构成瞄准线并发射。极大提升了射击精度。
弩与中国的“大一统”有何关联?先了解战国时“擅长用弩的人”。
这批人并不是战士,而是墨家学派的学员。
墨家创于墨子。战国后期韩非子记载:“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但这个学派竟在秦汉交替之际倏忽消亡,直到清末民初,才被重现发现。所以,至今仍不知墨子真实姓名和籍贯。
墨子同情底层,一生简朴。他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逻辑学体系,还是杰出科学家,在几何学、力学、代数学和光学等方面皆有重大贡献。
在墨学研究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墨子》各卷中,最不好理解的是第14和第15卷。这两卷看似与墨子的思想几乎没什么关系,十分突兀。
这两卷几乎就是兵书。要想理解它在墨子思想中的地位,必须找到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弩”。
第14卷的篇名: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第15卷篇名: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顾名思义,是攻守城池的战法。
当时,墨家精湛的攻城、守城战术闻名天下。《墨子》故事:公输盘(即鲁班)要为楚国修造云梯以攻打宋国,墨子闻之去见公输盘,希望阻止这场战争。两人争执不下,只好在楚王面前展开攻防推演。结果,公输盘九次进攻,皆被墨子抵拒。但公输盘却对墨子说:“我知道如何战胜你,但我不说。”楚王遂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盘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了。岂不知我的弟子禽滑厘在宋国城墙上守着了,即便杀了我,也不能破我的守城之术。”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墨家守城能力的战例是“阳城之战”: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曾任用魏国叛将吴起厉行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利益。楚悼王一死,贵族发动兵变,号令士卒射杀吴起。吴起临死前把自己中的箭拔下来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按楚国礼法,损伤王的尸体夷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的人全部处死。其中有一贵族,封地在阳城,楚王派人前往阳城,双方开战。守城的墨子门徒孟胜、徐弱均战死。这种为大义死不足惜的精神,使墨家成为史上少有的“实干兴邦”的学派,并非空谈。
《墨子》中,禽滑厘向墨子请教抵御攻城的十二法,即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蛾傅、轒辒、轩车战术。其中,“弩”出现的次数之频繁,地位之重要,在先秦兵法中,无出其右者。
弓手射箭,装箭和发射是连贯动作,射速是弩的三倍。但在攻城战中,弩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墨家最擅守城,自然对弩高度重视。重视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能在技术上支持墨家对民众进行动员。

02 动员术

弩的优点是可增加射程,缺点是降低了发射频率。但是,弩作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训练难度远低于弓。
弓是一种对力量要求极高的武器。在现实中,常人往往能持近战兵刃挥舞两下,却很难承受拉弓作战所需的力量。拉弓的难度不只在于拉弦,更在于拉弦之后还需要保持不动。普通人若不经历长年累月的训练,万不能及。历史上,合格的弓手需要长期训练。
对弩手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西方,“弩”是一种卑劣武器:因为弩手的训练强度远弱于弓,这种武器可以使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能杀死久经考验的骑士,这是不公正的。
不过,这却意味着出现了一个影响战争胜负更重要的因素:不善作战的平民,短暂训练后,便可与正规军相抗衡。
冷兵器时代与杀伤力有关的变量,无非是兵刃的长度、阵型的密度及厚度。
然而,弩可以改变这一规律。意味着,动员和训练一支足以与正规军战斗力相抗衡的部队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墨家秘诀就是他们的战时动员术
《墨子》第十四和第十五卷中提炼出如下信息。
1.如何守城。“守城战”意味着已经到了最后关头,需要对城中人员进行总动员。
2.“弩”在守城战法中频繁出现,是守城百姓的主要作战武器。
3.守城动员令极其严苛。
4.守城组织战术蕴含了对政治与人性的洞察。
古往今来,理想主义者提出均贫富、求平等的天下大同理想。倘若手头没有“真功夫”,是决然行不通的。而“真功夫”当然是战场上见真章。墨家如不能证明自己有“止战”的实力,就不会吸引任何诸侯倾听其“非攻”的理想。


03 秦献公与河西地

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死后,秦献公未能顺利即位,被迫流亡到魏国。
魏是中原强国,先是联合韩、赵攻伐齐国;后与楚国交战;在西线则独力攻秦,逼迫秦国退守洛水以西。
魏国地处山西,占尽地理优势。
秦国的群山、丘陵与高地,不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交战双方均需修建重重关隘,要塞战成为“第一个课题”。
在秦献公的年代,魏国国力相较秦国占优。此种情势下,秦国若不想亡国,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借助关隘进行守城战。
天下擅守城者,无出墨家之右。
山地河谷之间,两军直线距离纵然极近,却隔着河流深谷,唯有以弓弩制敌。
而天下擅用弩者,也无出墨家之右。
在目睹“阳城之战”的战果后,秦献公邀请墨者入秦,秦之由弱变强,开始于由墨家奠定的基础,而不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墨家给秦国带去的并不仅仅是一套战术,更是一系列制度与思想契机。这一契机,后来成为启动秦国变法的“扳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