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群鸣
刘群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导体纳米竞争的盲点

(2022-12-17 12:00:00)
分类: 军事与科技
《半导体纳米竞争的盲点》
2022-12-12:日经中文网  作者:太田泰彦

半导体竞争的焦点,在很多人眼里是芯片上的电路宽度。
英特尔在7纳米掉队,台积电和三星电子能达到5至3纳米,他们正在进行2纳米的厮杀。
但制造商用不同的设计制造电路,加上小芯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的问世,使真正的芯片竞争不能与纳米制程相提并论。
即使纳米竞争,中国也不能正常参与,因为美国切断了通往中国的先进技术。
有人就认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技术差距,从3年扩大到了五年以上。真是这样吗?
纳米竞争背后还有另一条“战线”,即上一代芯片能以多大的成本和数量进行生产。
中国当然关注顶尖技术,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纳米数更高的生产设备。不过,中国打出的不是孤注。
例如,中芯国际对14~16纳米制程,2020年投资35亿美元,2021年减为10亿美元,而28~39纳米的投入却从2020年的33亿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55亿美元,2022年的62亿美元。产能也是如此:14~16纳米每月不到10万片(按200毫米晶圆计);17~27纳米从2020年的90万片到115万片、130万片。28纳米以下,每年增30%~40%。
纳米数越大,生产难度越小,投资和产能的增长越大。中国既盯着前沿领域的研发,更注重上一代技术的生产。因为全球芯片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在上一代技术领域。比如,制造业最需要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控制电机的模拟元件,线宽只有28、40和65纳米。
美国挑起的“纳米竞争”忽略了中国的价格能力。半导体上一代技术,不在美国的监管框架内,中国厂商可自由驰骋。也许三、四年后,市场将充满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上一代芯片。
不久前,西方的大型钢铁企业,被中国压倒性的产能打败。技术上赢了,市场上却输了。这样的历史会不会在芯片业重演。
日本有80多家上一代技术的半导体厂。日本政府在2021年倾注了470亿日元的补贴维持生存,却没帮他们治病。
精度越高的制程价格和利润也越高。日本瞄准2纳米,图的是利润。
台积电就很好地利用了技术过时的工厂。每出来一项新技术,就建一个先进的工厂。原来的先进工厂就成为上一代技术的工厂。这种模式,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保持着不懈的竞争力。
纳米尖端领域的竞争,中国可能会受挫。但在上一代芯片的生产和贸易中,中国将举足轻重。综合来看,尚难说谁会笑到最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