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巡查官邸和巡捕住所

分类: 个人与原创 |
刘公岛巡查官邸和巡捕住所
2021-03-24
在刘公岛康来饭店的北邻,有一栋石结构的二层建筑。主楼东侧为连体附属房,这栋建筑就是英租时期的巡查官邸。1902年始建,1913年重建。在其西侧,有体量较小的平房,由巡捕居住(后因警力增加,遂将此房改为花房,巡捕宿舍移至提督署西侧民房)。这两栋建筑是威海卫警察的诞生地。
英国强租威海卫,设立威海卫临时行政署,管理租借地行政事务。地方治安由英国招募的雇佣军——中国军团(华勇营)维持。由英国军官统帅,英式装备,英式训练(在1900年,“华勇营”曾跟随英军攻打北京和天津)。1900年,英国人在刘公岛上组建了14人警队,为租借地首批警察,1904年发展到19人。1930年已增至201名。
英租时期设立了管理警察的机构——副华务司署,下设警署(总巡捕房,设在码头区后营)、警局、警卡(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警署设警督一人,英人担任,主管租借地警务。下设码头、刘公岛、乡区三个警局,各由一英国巡查管理。刘公岛警局主要负责岛上。码头警局主要负责殖民政府驻地和码头区。乡区警局主要负责农村15个警卡。侦探则由正、副华务司直接控制使用。
1903年殖民政府颁布《警察法令》,主要分高级警官、巡官、巡佐和警士。高级警官即警督。巡官又称“萨振特”,因臂章为三道黄杠,俗称“三道杠”。巡佐即巡长,又称“考布”,臂章为二道红杠,俗称“二道杠”。警士又称警察、巡捕,由中国人充任。
英租威海卫32年间,辖区常住人口一直稳定在15万左右,警力配备为千分之二。警察的职责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若见疯狗,必须打死;井边洗衣,必当禁止;大路上有阻碍交通的石头,应当挪开;街上乱走无人照管的牲口,应当扣留;乱贴广告的、随地大小便和打架吵闹的,应当捉拿……岛上巡捕主要负责监狱、税收、森林、卫生、注册、消防、灯塔和市政管理。
最早主管岛上警务工作的是来自马来联邦的丹森。1902年丹森加入上海警察队后,魏德凯接任。魏德凯在威海卫供职长达31年。1921年升为警督,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后调往上海。
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将刘公岛设为1个特坊,由公安第4分局辖理,有警察20人,负责人丛树梅于1916年12月毕业于上海吴淞海军学校,1933年在海军公所东侧投资建设了一栋供英国海军避暑之用的邦格楼。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设立刘公岛巡防处,丛树梅任处长。1948年12月18日,丛树梅率手下乘船逃往青岛,1949年逃往台湾。
前一篇:《左传》·襄公·襄公四年
后一篇:《左传》·襄公·襄公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