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在中国人心中长盛不衰的秘密

(2022-11-07 12:00:00)
分类: 历史
风声|王阳明在中国人心中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2022年11月01日 作者|程林(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


当新东方直播间的主播董宇辉开始大卖王阳明相关主题图书的时候,当浙江、贵州、江西等地不惜斥巨资,重建阳明故居、阳明文化园、阳明遗迹的时候,当央视隆重推出王阳明的纪录片,当王阳明相关著述频频登上图书排行榜并出现在热门短视频里的时候,王阳明又火了。

上一个有这样“待遇”的大儒是曾国藩,而曾国藩是把王阳明学到肚子里的人。

他学王阳明如何写公文、学王阳明如何搞团练,一生获益良多。近代以来,梁启超、孙中山等诸多大人物,都曾大张旗鼓学习王阳明,都从阳明那里“取了一瓢饮”,精神得到滋养。

近几年,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精英、民间百姓,还是专攻传统文化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学习王阳明的热潮。这位被称为立功立德又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是不是真的像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说的那样——“五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值此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之际,不妨再反思一下,当下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需要王阳明?



阳明心学对当下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而阳明心学之所以深受企业家群体的欢迎,一方面在于,商场如战场,阳明心学中含有的兵法智慧对企业经营有用,王阳明本人也是领兵打仗的高手,一生几乎无败绩。另一方面,阳明心学强调的“致良知”“诚意”“正心”“择善”“改过”“知行合一”等修身处事的方法,对企业建设团队、打造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阳明心学强调的事上磨、事上练、忍耐着做、有强烈的事功精神、追求内圣外王等,对培养领导力、塑造企业家精神内涵也有帮助。当然,当下企业界也有过度“神化”王阳明的倾向和现象,值得警惕。

俗话说“知名度来自误解”,无论是“鸡汤化”王阳明、“神化”王阳明乃至“黑化”王阳明,其实都跟真正的王阳明及其心学智慧没有关系。不同的人和团体,借王阳明这汪儿活水,达到自己不同的目的。只能说,所有“大人物”都难逃被利用的命运吧。

当然要看到,阳明心学热的背后是全社会的国学热,主要因为它不是纯理论,而是实践的智慧学,是侧重“改变世界”的学问。它强调知行合一、强调主客观统一、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物质力量变成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阳明心学不仅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用,百年来在东亚诸国的发展与传播,也证明了它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今天需要王阳明的最深层原因是什么

王阳明及其心学大行其道,更隐微也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心学与信息时代既偶然又必然的契合。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在其《新文明论概略》一书中,用王阳明心学思想贯穿其中,阐释了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哲学依据。

西方从笛卡尔以来,逐步实现的工业化,都是追求“物”的结果,是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而真正的信息时代、真正的互联网是万物一体、心物一元的。信息时代是以“心连心”的方式追求“意义价值”的时代,一切都要从“心”出发。主张“心物一元”的阳明心学,与这个为自己这颗“心”而消费为“意义价值”买单的互联网个体体验经济时代,同频共振了。

作为一种实践哲学,阳明心学解决的正是“意义价值”问题,是打通心性与物性,是为人文与科技在更高维度的融合提供哲学理论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曾是对阳明心学最大的误解。

其实,心学是“及物”的,是强调面对客观世界,以科学精神探究物性,提高心性,实现“心物一元”的实践智慧学。

王阳明早就说过“身、心、意、知、物,都是一个”,若用今天量子力学的观点来阐述,把意识放到量子态去观察,其实,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意,即心即物。心不离物,物不离心。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缠绕研究项目再一次证明:信息和量子本身都是心物一元的。

而人类社会发展中正在开拓的信息新文明、元宇宙、物联网、量子传输等,与“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心学思想,同样若合符节。

阳明心学的“心物一元”论,也似乎在500多年前就已经为今天的“虚拟现实”做好了理论准备。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人类通过实践,追赶那些伟大思想与预言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在不同层次需要心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心学有用。只是真正的思想智慧,从来都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500多年过去了,王阳明及其心学似乎终于等到了它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