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为什么到唐朝才被重视
(2022-10-06 12:00:00)分类: 历史 |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什么到了唐朝才被史学界重视
2022年08月28日
《史记》是中国史学界中长期备受重视的读本,鲁迅就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后有梁啓超认为《史记》为中国通史之创始本,更赞扬司马迁为“史界太祖”。然而,《史记》在两汉期间地位不显。即便魏晋南北朝,其位仍与《汉书》相距甚远。
《史记》书成之时,流播概况十分受限。朝廷对其控制相当严格,基本上只在统治高层间流转。“独尊儒术”的文化氛围,《史记》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史记》在两汉间没有被真正认可,是基于社会环境中的政治意识,而时人对于司马迁的考证工作,文辞铺排,或是选材实录都是抱有相对的肯定,只是当时对其持有贬损态度乃为一种政治正确。
在唐代,《史记》终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宋人王应麟称之为“史记学”。恰逢在这个史记学之泉头的朝代,《史记》与《汉书》在地位上有着诸多冲撞。
魏晋时期,经学衰微,连带《汉书》也不复独尊之位。《史记》流传的最大障碍终被清除。儒学的衰落使学术能跳出往昔思维的束缚,以致文学、玄学、艺术等都得以发展,尤其是史学能够独立于经学。同时,亦因为南北朝政权嬗递频仍,当权者在世变与忧患的影响下都纷纷以史为镜,希望藉着“见盛观衰,原始察终”的《史记》能够延长国祚。因此,此时的《史记》渐渐能与《汉书》平起平坐。大有晋人傅玄、张辅在评班马优劣时,直言班书不如迁书。宏观来看,裴駰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正是象征着史记学的发展高峰。
《史记》就如古老的希腊艺术与史诗般,虽有瑕,却不掩瑜。它的古朴之美虽在早年间未受重视,但横观整个中国史学上则占据了不个撼动的地位。朝代的各异,促使审美的不一,但不可否定的是《史记》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因时间流逝而消失,反在中国历史上烙下深痕。
前一篇:《左传》·文公·文公十八年
后一篇:《左传》·宣公·宣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