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2022-09-14 12:00:00)分类: 历史 |
孔子 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2022年08月29日
孔子,是儒家所尊崇的圣人?是在孔庙门口做着拱手礼满脸胡子的老人?还是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惶惶,自己的学说、思想不被国君们重视的受挫者?
张经纬再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而非带着“圣贤光环”的孔子。
他将孔子的思想学说放回了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辨识孔子追求的乌托邦的真实模样,呈现他的失败及原因。
回到时代,才能超越时代。
晚年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从未放弃自己“理想国”的希望。这理想虽无奈与当时,却穿透时代,让后来人向往。
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这是孔子真正的力量。
下文摘自《诸子与诸国》
一、幸运与不幸的孔子
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中,中行氏和范氏与其余四卿为敌。齐国与卫国联合,支持二卿。站在他们一边的,还有鲁国。当时代理鲁相的孔子在“堕三都”的斗争中,受挫于三桓的势力,离任去齐。与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
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但他是个幸运的人,高寿七十三岁。他也是不幸的人,所到之处外忧内乱,行程仓皇。
孔子年轻时就去过东周,据说曾向周王室守藏室史老聃“问礼”。当时周室正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外逃。三十五岁时,孔子还因鲁乱,东逃齐国。但齐相反儒,孔子三载后无奈返鲁。
此后孔子居鲁十余年,鲁昭公流亡,三桓执政;齐鲁结盟晋;卫、郑结盟。孔子在短期出仕之余,招收弟子和讲学。
三桓与鲁侯之争,让大权重归鲁定公手中,孔子大司寇,开始周游列国。之后十余年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狗”,到了陈国方才安居下来。前489年,孔子离开陈国,再上苦旅。
前488年,孔子回到卫国,一直坚持到前484年才回到故乡鲁国。
孔子最后一次返鲁已六十八岁,他在故乡度过了最后五年的时光。此时的孔子对从政已经心灰意懒。虽然身处动荡之世,他依然通过与弟子间的频繁交流,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中,为我们留下对未来的思考。
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
二、孔夫子的理想国
孔子并没留下太多实际成就,但他始终没放弃对心中“理想国”的向往。正是这个思想源泉,浇灌着后人的心灵之田。
孔子的“理想国”来自尧、舜、禹的时代。他歌颂三位先王的功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景象。
当然,“大同”过于遥远,孔子更推崇周代制度,并将这种美好的社会概括为“小康”。大同与小康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前者天然存在、无需额外条件,而后者需执政者加以制度的保证。这种制度就是“礼”,保证“礼”得以实施的人被称作“仁人”,其所具有的品德,就是“仁”。
“礼”--
在国家层面,需要统治者推广。
在日常层面,需要每个人遵守。
不过,这些“治政安君”之道并不完全为各国君主所理解。孔子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事实上,孔子曾经拥有过数年的施政经历:他于五十一到五十五岁期间(前501年—前497年)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并以大司寇行相事。他的施政经历以“堕三都”失败而告终。或许是觉得自己以“礼”为核心的治政安君策略过于抽象,孔子晚年时又向另一位弟子曾参,也就是未来的曾子,进一步阐明了“礼”的实际用途。只不过这次,孔子把说法换成了更加直白的“明王之道”。
曾子先替孔子向我们解释了何谓“明王”——“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孔子指出,要实践与古代贤君一样的明王之道,需要做好“七教”和“三至”两大方面,实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达到不费公帑也能守卫国家、外征强敌的强国目的。反过来说,“既劳又费”就是阻碍东周国家实现礼制明邦的最大阻碍。简而言之,军役、军费繁重,还总没有尽头。那么,“七教”、“三至”何谓: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为了帮助年轻的曾参理解一个完美国家的运行方式,孔子先用七组“上、下”对偶的排比句,具体描述了“礼”在操作层面的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这就是一种“仁君”的统治方式,它将为国家的良好运行提供社会大众的支持。当国家遵循“七教”,走上正轨之后,则可以通过“三至”,来实现“明王”的完美统治:对天下的贤良给予最大的尊崇(至礼),给天下的士人给予最不吝啬的奖赏(至赏),向天下的人民给予最好的礼乐(至乐)。有了这样的管理机制,能使君主得到百姓的拥护,民众亲附,军队出战得胜还朝。
有如上古贤王的当代“明王”/仁君,具备各种惜民、尚贤、兼听、明察的美德,其所建立的令所有人都满意,内部稳固、对外无敌的最佳国度,就是孔子心中始终追求的那个“理想王国”。
然而,当居卫的孔子再次面对冉有困惑的眼神时,他对自己心中这个“理想国”的建立,也未必如当初那般坚定。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大概也明白,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将无法再拥有另一个三十年,期待一位能带来仁政的明王了。
三、君子之礼的失败
回到孔子与鲁国,他认为周人的“明王”之道在西周末期陷入衰退,而他所在的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具有周初之礼复兴的最后可能性。这是他积极入世,希望通过参政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的根本原因。
然而,他或许无从意识到,春秋各国所作出的选择,与他身处的宏大时代相互交织。孔子身在山东半岛西部的鲁国,处在东亚人类迁移的交汇点上,沿着东部海岸线,吴国正在北进,破灭了孔子仕齐景公的可能。沿着黄河,晋国正在东压,让卫国无暇接受孔子的建议。而楚国沿着淮河向东前行,让陈国也供养不起孔子一行。位于黄河最下游的齐国被这三股势力压迫,时不时还要反弹到鲁国一下,让鲁国成为“四股”力量抗衡的“受力点”。
孔子治学、参政的出发点与鲁国的三桓有关。三桓的强势,僭越了鲁侯的权威,君臣之礼名存实亡。然而这种状况既无法全部归咎于三桓,这样的局面,非一蹴而就,成为孔子无法打破的僵局。
孔子前往卫国,在留下对卫灵公的糟糕评价之后,他也感悟到,在强调“礼乐刑罚”之前,更应让国家与百姓富裕。所以,孔子再回鲁国,哀公问政于他时,孔子不再急于“礼乐”的施政方案,而提出了更加务实的举措。然而当鲁国接二连三遭遇征战时,供给不足便不再是国君单方面所能控制的。没有遵守“君子之礼”的鲁国,击败了宿敌齐国,也击败了孔子。
此后的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态,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本文节选自 《诸子与诸国 : 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
作者: 张经纬
前一篇:《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九年
后一篇:《左传》·僖公·僖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