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2022-03-18 12:00:00)分类: 历史 |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2022年03月09日 光明日报
传统史学以叙事为历史的呈现与构成方式。
历史叙事的本义指向叙事的历史。
模糊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是西方解构叙事史学的主要路径。
将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忽略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曾经的包含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文本中强烈时间意识的漠视。
历史叙事即以历史的方法叙事
寻找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首要在如何定位历史叙事。是将历史叙事视为“叙历史事”,还是视为以历史的方法叙事。
前者是以当下的立场观照既有文本,后者以书写传统从而确认历史叙事的独特性。
在中国古代文本中,历史叙事是叙事的最原始形态。叙事这一概念来自历史叙事,不能影响历史叙事存在的事实。
西方以现代的叙事认知为参照,将历史叙事视为“叙历史事”,重心指向现代意义上的叙事。弱化了历史的中心地位,也就弱化了历史叙事的特殊性。
西方学界无法逾越的障碍之一是叙事与历史叙事发生的先后关系。
叙事的概念大于但不可能先于历史叙事。
历史叙事与叙事的关系,类似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后者的范畴大于前者,但前者早于后者。
所以,用当下历史学去考察业已存在的文本,必须谨慎。
史官文化是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存在形态,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
历史叙事,即以历史的方法叙事,其重心在历史。
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
“叙事始于叙史”,源自事与史字义相通,源自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
中国经典文本中,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的时间: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
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是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
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有重合,但这种重合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
其一,早期文本中有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诗经》是叙事诗,但诗具史笔。
其二,“散文”文本中,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后为文学借鉴。
其三,即使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但文学叙事的方法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
历史叙事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主要指向其文学意味中的后代阐释与接受,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在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影响。不能因为认知的差异而断然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
历史小说的接受等也会影响对历史文本真实性的判断。包括历史事件被文学化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演绎,也包括相类似事件带来的通感联想。
时间意识决定两种叙事的文本界限
造成中西对历史叙事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察对象之间的差别。
中国古代并无纯粹的叙事文本,前四史如此,《左传》等亦如此。一方面叙事的文字体量与其史料价值不完全成正比,另一方面对话在叙事中保证了表达的客观性。
中国历史叙事的存在环境是历史的,表达方法也是历史的,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开阔的时间跨度。
中国历史叙事高度重视事件发生时间。时间的精准程度从“以事系日”跨越到“以事系年”。中国历史叙事所建立的时间秩序,保证了历史真实被客观陈述。
开阔的时间跨度,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注重的是历史事实而非历史的意义。事件的连续性与全面性,是观察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在时间方面具有明确界限的另一个视角。文学叙事中的事在时间上一般是连续的,或者表现为事件自身发生时间的连续,或者表现为塑造人物形象的连续,或者表现为传达某种意义的连续。历史叙事则多由片段事件组成,人物依托于事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片面性”,比如,寻找完整的赤壁之战,须要观察《三国志》的多个列传。历史叙事是一种点式叙事,文学叙事多为线性叙事,这是历史文本开阔的时间跨度给我们的直观启示。
中国的历史叙事文本,体现的是以历史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叙述侧重点在事而非人或事件的意义,显性的时间秩序保证了中国历史叙事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寻找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须在视野上跳出近代学科划分带来的思维模式束缚,其实现路径是从文本出发搭建历史与文学发生、发展的层级体系。明确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是定位经典文本性质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历史叙事这一概念介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意义即学术增量所在。
(作者:杨金波,哈尔滨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前一篇:《夜航船》·选举部·御史
后一篇:《夜航船》·选举部·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