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之用,关乎人类的逻辑和理性
(2022-03-17 12:00:00)分类: 艺术 |
小词之用,关乎人类的逻辑和理性
2022-03-09
自然语言中,诸如“并且”“或者”“并非”“如果”“所有”之类的“小词”,其所以然有二:1.很少有人关注它们,被归为“虚词”。2.看似无足轻重。
然而,“虚词”在语法学上又叫作“功能词”,能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变,使用频率远大于实词。
若未能正确区分“如果”“只有”“但是”“况且”等词,会给人留下“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印象。
从哲学上看,“小词”被称作“逻辑词”,关乎人类逻辑和理性。
逻辑学问多藏于小词之中
逻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掌握这些小词。语言是逻辑的载体,逻辑的奥秘主要在于小词之用。
一个人不知道“比特”何意,尽管这是一种认知缺陷,但不会归为逻辑谬误。
一个人援引某一官方规则“只有通过考试者才能入围”,抗议说:“我已经通过考试结果却没能入围,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所暴露的对“只有……才”的误解,就属于逻辑问题。
这样的小词之用不仅属于“语法”范围,更有哲学意义。
逻辑学家奎因说:“逻辑学沿着语法之树追求真理”。这是哲学意义的“语法”。
当代逻辑学体现了对“小词”的分门别类研究:
经典一阶逻辑专注于“如果”“并非”“并且”“或者”等句子联结词,故称作“联结词的逻辑”;谓词演算关注“所有”“有的”等量词,故称为“量词的逻辑”。
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所谓“非经典逻辑”,也各有自己的重点小词:模态词(“必然”“可能”等)、时态词(“过去”“现在”“将来”等)、道义词(“应该”“允许”“禁止”等)、认知词(“知道”“相信”等)。
小词用法主导诸种逻辑推理。在母语习中,我们已无意识地学过这些小词,但那顶多是一种“逻辑本能”。
本能地“会用”,难以应对复杂和陌生语境。
借助小词把握思维形式乃至世界结构(略)
文化差异或源于对小词的释义
逻辑相通,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翻译、文化理解的基本条件。
“彻底翻译”原则:当一群小孩子在做某种“暗语”游戏时,完全可以把“并且”说成“或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群孩子的“逻辑”与我们成人的“逻辑”不相通,更多只是表明他们的“逻辑记法”不同,此即通常所谓“纯语词之争”。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可以进行语言翻译,并不意味着翻译总是具有确定性。文化差异,不仅会使得某一语言中的“实词”在另一语言中找不到恰当的对应词,还可能会影响不同语言中对于逻辑词(“小词”)的用法释义。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认识自己”这一古老的哲学之问生发新的维度和意蕴。当代形式逻辑和逻辑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义学、计算机科学等一道,经由小词之门径,向人类理性规范的纵深挺进。
(作者:张留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前一篇:《夜航船》·选举部·谏官
后一篇:《夜航船》·选举部·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