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倬云说美国

(2019-11-19 18:10:16)
分类: 国际
许倬云说美国
2019年11月7日  文/张曦娜
 
许倬云自1950年代末从台湾流寓美国,学成之后任教匹兹堡大学。超过一甲子的时间,他见证了美国从盛极一时,到当下的今非昔比。许倬云作为历史学家,在多年持续观察之下,他对美国社会、文化、政治自有深切感受,记录下来给后世参考。

我翻开《我对美国的印象》后欲罢不能。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没有难懂的学术词汇与数据,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书。许倬云最初的美国之行不搭飞机,也没搭快轮,而是坐了廉价货船,经过57天海上漫漫航程,期间穿过太平洋、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那边登陆美国。

那是一艘运载铁砂的货轮,从菲律宾运到美国加工。货船从台湾基隆码头航向菲律宾,在菲律宾港口,许倬云目睹菲律宾人简陋的居住环境,贫穷辛劳的菲律宾劳工,“对照着白人代理商倨傲的态度和鲜明的衣着”,看着菲律宾人与白人之间彼此主奴的明显关系,他直言心中的感慨:“很难理解,号称尊奉上帝的国家,对待已经独立的旧日属地人民,依旧不平等。”

货轮通过巴拿马运河,从太平洋进入大西洋,这时许倬云细细描绘,从西岸进闸门的时候,“闸门接水,将数万艘的货轮,升高到山顶湖边,开闸进入巴拿马湖;然后又进入另外一道闸门,降水落到大西洋的水平;开闸,船只离去”。除了赞叹人力的巧夺天工,他也感叹一条巴拿马运河,将“号称主权国家的巴拿马,割成两半。这条运河是美国的生命线,也象征美国凌驾整个美洲的霸权。”

在《美国六十年沧桑》中,许倬云从美国的社会到政治体制,从军事到农业、工业、文化脉络、潮流变化,城乡关系到阶级异化,从移民社会到不同族群的不平等,从美国移民史谈美国移民、多族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美国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大熔炉”,将不同来源的人民融合为一个整体。实际的情况,新来的人,都是融合于以英语为国语的文化,各种族群自己的文化仍隐藏在各自社群之内。许倬云提出,美国像一盘沙拉,表面上一层沙拉酱,勉强将胡萝卜、白菜、洋葱、肉片等等掺和为一体。“表面的文化多元,仍是白人/英语单元独占,垄断了一切资源。”

许倬云看到了今日美国社会的严重分裂,最需要帮助的贫穷弱势社群,长期处于劣势不平等待遇。许倬云指出,美国虽有立国的理想,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手段。美国没有遵循当年开国领袖华盛顿的嘱咐,好好的在新大陆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一步步走向扩张主义。

他直言,自己曾经佩服美国崇高的立国理想,可客居60年后,看着美国的种种变化,常要感叹,“如此好河山,如此多元人民,何以境况日渐败坏?”在他看来,美国过去“个人主义”的“个人”,有信仰约束,自有分寸。现在,“信仰淡薄,个人主义沦于自私。民主政治必须有相当充实的群体意识,聚焦人心。目前各种群体渐趋散漫,民主政治难有聚焦。资本主义变质,财富成为统治势力之所寄托。”

最后一章,许倬云引述哈佛大学美国史教授拉伯尔的话:“美国历史充满矛盾和冲突,在号称自由的土地上奴役他人,在征服的土地上宣告主权;在奴役他人时,宣称自由;永远在战斗,以战斗当作自己的历史和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