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是否挂着佩剑

(2018-01-04 18:00:00)
分类: 艺术
孔子为啥挂着佩剑

人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实,孔子也是一个军事家。
1.孔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义战”。即为“礼”而战,以战治乱。孔子提倡 “礼、义、仁、智、信、勇”,勇即刚正不阿的尚武精神。孔子还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2.慎战尚谋,孔子用兵方法的二元一体。《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说明孔子对战争象祭祀和疾病一样慎重。他既重视勇敢气慨,又崇尚谋略智慧。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他决不赞赏头脑简单、死打硬拼的所谓勇士。其战争评价及用兵原则可归纳为:反战、礼战、实战。
3.倡导文治,不废武备的兵备策略。孔子任鲁司寇时,齐景公派人使鲁,约定两国君主在齐鲁边境的夹谷会见,打算以武力迫鲁服齐。孔子预见到这齐国的目,建议说:“我听说外交活动中,须有军事准备,而在战场上,必须以外交手段辅之,文武交互为用。”鲁定公采纳了建议,致齐阴谋落空。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把足食----发达的经济,足兵----强大的军备,民信----民众的信任,作为国家的三大支柱。
4.重视教战,先教后战的训练思想。他在办学实践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其中“射”和“御”与军事及战争有直接关系。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矣”。他还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民只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随时都可以上战场。没有经过训练而上战场,就是抛弃他们。他主张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大的军队。
孔子的雕像上可看到他的佩剑,他一手持书,一手持剑,文武兼备。

孔子有没有佩剑?
陈长梧
我花了一下午时间初步研究了这个小课题,写成一篇小文。

一、导论
    近些年来,建筑孔子雕塑成为各地的一个热点。某些孔子像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不解,为什么慈祥儒雅的孔子是龅牙?会竖起食指?腰间会佩戴着宝剑?
历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剑吗?众说纷纭,却没人去考证,相关文物也是空白。坊间认为孔子持剑,剑名紫微,是文人剑的一种,无刃。所以,考证一下孔子是否佩剑是必要的。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本文根据“科学家机制”写就。

二、春秋剑器考
剑出自西周,春秋时已较为成熟,战争促进了制剑和剑道,尤以吴、越、楚国为盛。剑脱胎于匕首,故早期的剑都不长。越王勾践剑全长 55.7厘米,晋国的花纹良剑通长43.5l厘米。长剑到战国时才出现,常在七十到一百厘米左右。春秋晚期的剑不会超过60厘米。所以古今诸多孔子像中,孔子的佩剑都过长了。那么到春秋晚期,剑是可佩戴的吗?
《说文》中提到剑,“人所带兵也”,就是随身携带的兵器。随身携带,至少要有剑鞘或轱辘等物。鞞这个字就是指剑鞘的意思,是皮革的。甘肃灵台百草坡就曾出土过西周带剑鞘的宝剑。可见孔子生活的年代,易于携带的宝剑就已经出现了。

三、先秦的好剑之风
《释义·释兵》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可以看出剑的本义是防身而非战场兵器。此外,佩剑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左传》中,各国国君都重视佩剑。“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很多史实表明,先秦时宝剑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孔子周游列国,经常遇到种种危险甚至野兽,有可能佩剑防身。

四、剑与礼仪制度
剑在礼仪方面作用较大。事母、做客、外交、服饰等诸多事宜都有剑的参与。君子佩剑是符合礼仪的。可靠文献中,春秋中后期也有剑融入礼制的记载。当时“宝剑”已经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礼器,在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左传·恒公十年》中记载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宝剑,激起了虞叔的不满而驱逐了虞公。

五、孔子好武
很多人的印象中的孔子好学、慈祥而仁爱。《说文》中说:士,事也。士即善于办事的人,作为贵族的宾客和下属,原意中就有武士的意思。孔子之后,“士”的勇武形象才逐渐减弱。
1.孔子的力气。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武力绝伦,在当时以勇称。孔子也有举过城门的说法。《论语·述而》记载:“子钓不而不纲,戈不射宿。”孔子可以使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2.孔子的精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时候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断粮数天仍讲诵弦歌不衰,六十三岁还可驾车。
3.孔子的威勇。孔子在他学生眼里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自称少贱多能鄙事。早年做过体力活,能很好的管理农场和牧场。孔子批评子路“好勇过我”。孔子既是仁者君子,也必然有勇,这里的勇,是“义”为质,“礼”为节,“仁”为统,行己有“耻”,见义而为的勇,“勇者不惧”的勇。
通过这四点分析,可知孔子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精力过人的儒士和勇士。这样的孔子腰间佩戴着宝剑,也不足为奇。

六、、结论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有柄鞘方便佩戴,孔子本人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身材高、身体棒精力好的人,所以孔子佩剑的客观条件是满足的。从象征性的角度看,春秋晚期,剑器已经初步融入了礼制,且佩剑已经成为了当时的风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剑已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周游列国常常身在旅途的人,随身佩戴一柄宝剑也是非常方便安全的。综上所述,孔子极有可能是佩剑的,并且所佩之剑不会超过60厘米。


王路
尚无资料、出土文物能确凿证明孔子的同时代人有佩剑的习惯。
最早佩的剑,恐怕不是剑,而是长铗。
长铗是冶炼剑的时候,夹住所冶之物的那个东西,类似今天的火钳。
所以,最早的佩剑,恐怕是佩火钳一样的东西。
铗身类似刀,铗锋类似剑。有长铗、短铗之分。 
佩剑的行为,最早叫做“服剑”。《战国策》、 《吕氏春秋》都有,但这都是战国的事情。
综上,孔子的时代,大概还没有佩剑的风气。

任天涯
自古以来孔子像是佩剑的
据说那副孔子像是吴道子所画,所以夫子佩剑这件事大概自打唐朝起大家就是这么想的了。
但这个图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剑太长,这么长的剑到战国末年秦国才有,估计吴道子话的剑是按唐制长剑为蓝本的。
春秋时代人佩剑不?
春秋晚期,已经有剑鞘了。夫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佩剑也不奇怪。
早期的典籍里是找不到剑这个字的,但叫长铗叫刀都可以是剑。
春秋的剑是可佩戴的吗?
夫子时代,已有剑鞘,到春秋晚期战国时代甚至出现了铁剑,剑刃十分锋利,不带剑鞘都不行了,有了剑鞘,再把剑佩戴在身上顺理成章。

王梦雨
我认为也是应该佩剑的,怎么没人提到季札挂剑的故事呢
《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白话文:季札出使他国途中路过徐,徐国国君喜欢季札的剑但是不敢说。季札也看出来了,但是因为出使他国(需要佩剑),就没有给,等到回来的时候路过徐,徐国国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大宝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随行人说「徐君都死了,你干嘛还给?」季札说「不是的,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不会因为他的死而改变想法」。
孔子对于季札是颇为推崇的,季札也是略早于孔子的人。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来:在当时出使他国佩剑是基本礼仪。而作为最最尊崇「礼」、且经常周游列国的孔子,很难想象会不遵从这条规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