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DP三种计算办法浅析

(2016-12-28 12:00:00)
标签:

股票

分类: 经济

GDP三种计算办法浅析

石开 2014/8/22

 

    在中国,GDP虽然每年都在计算,但GDP的计算办法却存在问题,本文尝试指出这些问题,并进行修正。

   
GDP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本期内不再加工、可供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产品称为货物,整个第三产业的产品称为服务。对于货物而言,生产一般不等于销售;对于服务而言,一般视为生产等于销售。

 

    GDP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实际是从各单位生产活动最终结果初次分配应得的收入进行计算的,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四项。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为企业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四项之和就是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就是GDP。

    GDP=劳动者报酬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是指总产值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盈余部分。统计局网站说营业盈余相当于营业利润是错误的。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

    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GDP理论上完全相等。我们用增加值代替GDP进行推导。

    简单推导如下: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公式推导: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这里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收入所含进项税,一般取本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 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应缴增值税 应缴其它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将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代入公式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 折旧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应缴其它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显然,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公式相同,实际是同一公式。

    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办法计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营业盈余与应缴增值税的取值不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营业盈余取为营业利润,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取为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对应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

    这里,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一般取的是本月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也就是说,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在实际计算时取同一值——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

    显而易见,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相等,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也不相等。

    我们可以计算出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的差值及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的差值。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投资收益(不含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如果报产产品成本核算时,全部投入取值与营业盈余核算相同(实际可能不同),营业盈余也可表示为下式: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报产产品毛利-营业毛利-投资收益

    这里,我们将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称为公司费用,在计算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时公司费用视为相等。

    如果将投资收益视为总产出的一部分,营业盈余和营业利润关系如下: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报产产品毛利-营业毛利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

    这里,我们假设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相等。

   
支出法“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的使用结果及其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一定时期的国内的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去向分别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将这三部分价值相加就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GDP=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以上是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局)所定义的支出法GDP。

    而事实上,支出法应是对在某一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去向及库存变化进行结构统计的一种方法,最终产品去向及库存变化分别为消费、投资和出口。

    GDP=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国内生产国内投资 出口

    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国内生产消费品国内销售 国内生产消费品存货变化

    国内生产国内投资=国内生产投资品国内销售 国内生产投资品存货变化

    出口=国内生产消费品出口 国内生产投资品出口

    或写为:

    GDP=国内生产国内外消费 国内生产国内外投资

    国内生产国内外消费=国内生产消费品国内外销售 国内生产消费品存货变化

    国内生产国内外投资=国内生产投资品国内外销售 国内生产投资品存货变化

    严格意义上讲,本处的支出法不应称为支出法,应称为结构法。

    结构法表示的是某一时期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消费品的销售(国内和国外)和库存变化、投资品的销售(国内和国外)和库存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将存货增加视为资本形成总额显然是错误的。存货增加实际是最终产品中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两个时点的变化值。

    对于最终产品有平衡关系如下:

    上期余额 本期生产 本期进口-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出口=本期余额

    或写为:

    本期生产=本期国内销售 (本期出口-本期进口) (本期余额-上期余额)

    存货增加实际就是本期余额-上期余额。

    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

    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中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应改为如下:

    最终消费=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进口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国内投资 进口投资

 

    支出法计算GDP公式为:

    GDP=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将上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公式带入可得:

    GDP=(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进口消费) (国内生产国内投资 进口投资) (出口-进口消费-进口投资)

    GDP=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国内生产国内投资 出口

    这个公式和我们前述的公式相同,说明我们的前述公式是正确的。

   
所谓的三驾马车只能理解为这三驾,决不能理解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三驾。我们建议在分析经济发展结构时应按结构法而不是支出法,国家的支出法计算GDP也最好改为结构法。

   
结构法或支出法表示的是某一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去向和库存变化,其全部汇总是生产的最终产品。显然,结构法或支出法GDP与生产法计算的GDP理论上是相等的,而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GDP理论上也是相等的,所以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结构法)这三种计算GDP的数值理论上是相等的,称为三面等值。

   
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法实际计算与理论计算不一致(将营业盈余误为营业利润,应缴增值税也有误算),使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值不相等,支出法计算值更是误差很大,所以实际工作中,三种计算方法计算的GDP往往不相等。

 

    结论:

    三种计算方法中错误如下:

    收入法计算GDP将营业盈余误为营业利润,将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误为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支出法将存货增加误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有消费品增加和投资品增加)及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在产品、产成品)、增加(实际只是最终产品中产成品的增加)。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修改GDP计算办法中的错误解释或规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