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间
(2016-05-31 18:0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术 |
“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间”
2012-11-12 文汇报 作者:吴晓东
小时候东北家乡农村有在猫的眼睛里看时间的习俗。看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天里的变化,大体可以分辨出时间,老人可以把误差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上大学后我读到卞之琳一首题为《还乡》的诗:“好孩子,抱起你的小猫来,让我瞧瞧他的眼睛吧——是什么时候了?”这首诗堪称是乡土时间意识的忠实写真。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的《钟表》篇里开头即说“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间”,也透露出法国无此习惯。
20世纪30年代,大都市中流行的已经是“夜明表”,亦称“夜光表”,在夜里也能看到表的指针。刘振典有诗云:
夜明表秒针的每一下轻响都诉诸瞬间性,所以永恒只是一种幻觉。夜明表在本质上昭示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和时间的流逝性本身,从而构成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或许正因如此,卞之琳在《圆宝盒》一诗中发出忠告:“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
现在大学生的手腕上早就没有了手表的影子,改看手机了,大概手机可以有效地避免时间流逝带给人的焦虑。但是手机的形式感比起手表来可是差多了。我父亲那一代四零后,在20世纪60年代的最大愿望就是攒钱买上海牌手表,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比今天的八零后买到苹果五代还值得炫耀,看表的动作也夸张异常,意图牵引女同志的目光。
或许正因为这种形式感,“表”的意象也成为卞之琳的最爱。喜欢玄思的卞之琳,“表”是他的奇思妙想的最好载体。如《航海》:
诗人拟想的是航海中可能发生的情境:茶房懂得一夜航行带来的时差知识,因而骄傲地让旅客对表。乘船的“多思者”——可以看成是卞之琳自己的写照——在睡眼朦胧中想起自己在家乡是从蜗牛爬过的一段痕迹来辨认一夜的跨度的,正像乡土居民从猫眼里看时间一样。而同样的一夜间,海船却走了二百海里。《航海》由此表达出一种时空的相对性。骄傲而好胜的茶房让旅客对表的行为因其炫耀而多少有点可笑,但航海生涯毕竟给他带来了严格时间感,这种关于时差的知识在茶房从前院跑到后院和月亮赛跑的童年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最终,《航海》的情境中体现出的是现代与乡土两种时间观念的对比,而在时间意识背后,则是两种生活形态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