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活出美丽
文:郜莹
台湾在80年代时,吹起一股将老家具、对象改头换面以新面貌呈现的创意之风,如将一些木雕画片,用来作台灯脚架;油纸伞拿来作顶灯罩;洗脸架、老缝纫机改装成室内花架;老木头车轮、衣箱改制成茶几;绣片、银饰、玉片、木雕….以画框装裱成墙上挂饰….这股风吹起时我恰在电视台新闻部任职,奉命去采访溯源,这才发现创意是来自于一群在台湾居住的欧美人士。
透过一位改制老家具师傅的引荐,到一些外国人士家作拍摄采访,发现每一户人家不论是在家具、装饰用品摆设,与房子整体色调上都各具特色,处处皆可见到他们或细腻、或粗犷独树一帜的奇思妙想。
更让人讶异的是,即便是一家人相同性别孩子的房间,也尊重各人喜好去做布置。因为这些爸妈们认为,即便是再具有艺术感的大人,都不免有些既定的框框架架,这些框架或许可以培养出我们所预见的艺术能力,却也同时限制住了属于孩子个人特有奇妙、无边的想象力。
在被留下来用餐时,又发现另一项令人倍感讶然的事-
他们不仅让幼小的孩子使用品质极精美的餐具,并且用一些骨董级的餐具来盛装食物。
他们回答了我的疑问:
「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在视觉、触觉、听觉上都能够随时跟美相遇,自然就能培养出他们对美的鉴赏,与妆点生活与穿着打扮的实践能力。」
想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艺术家是件难事,因为这牵涉到了个人天资才份;但我们若能透过这种将孩子从小浸在美丽染缸里的生活教育,培养他们对美的灵敏感觉,想不穿出美丽、活出美丽都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