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生命中只做一盏灯 文:郜莹
-摘自21世纪出社出版「我不坏只是在长大」
住在美国的外甥想利用暑假带几个国外朋友来台湾玩,娘家人在得知这消息后,纷纷催促我这爱玩的大阿姨,能替他们规划出一个「台湾×日游」行程,甚至希望我能拨出时间来做地陪,以利他们能在短短时间内将台湾玩透透。
我却再三推辞这个重任,只肯做提供他们台湾各旅游景点资料,和能取得旅游台湾的交通与住宿信息网站的服务,因为我可是有养大两个孩子丰富经验的智慧老妈,打死都不会重踏覆辄的再去干新妈才会犯下的「好心被狗吃了」错误。
不去做贴心周到的安排,不是不爱和不关心,而是即便再亲如自己儿女的,在处理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时,父母依然是「外人」,不会能去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与想法,父母自认为安排得再完美无缺,孩子也还是有可能会跟你「不识好人心」的闹脾气。
因为人心是奇妙的,自己做的选择,即便是错误的、苦不堪言的,都愿意去捱甚至能在苦中求乐;若是依着旁人安排好的,即便没有怕吃亏、被算计的疑虑,也会有如没有尝试飞行的鸟,再舒适贴心的安排也总觉得「少上那说不出来的一点」。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老人言每位父母都能朗朗上口,但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参透和做到的?尤其是新手父母,总是恨不得能多伸出一双手一对脚一个脑袋,来替孩子多做一点、多走上一点路和多考虑到一点。
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一对双生兄弟幼时因为家贫而被不同人家收养,个性活泼的哥哥被一位和尚收为弟子,个性温顺安静的弟弟进入一个小康人家做养子,后来娶了这家人的美丽女儿为妻生下一双儿女。
长大后两人相遇,做哥哥的羡慕弟弟能娶妻生子想温馨家庭生活;弟弟则羡慕哥哥能皈依佛门,远离为家小拼博生计所需烦愁,于是相商交换身分生活。
一个月后两人又再度见面,发现彼此不仅为因为「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欢喜快乐,反而比以前更觉痛苦忧愁,不由感悟大叹:「还是做自己最好。」
有位在北京任高职的朋友,一直很不能理解我每次去北京时力辞他以轿车接送,宁愿冒着酷暑或寒风去乘地铁转公交或坐「11路」(步行)。
直到有一天他在头脑不清下受我引诱,从他公司步行回家,在那一小时的「自由行」里,他惊讶的发现北京的春天花朵是如此的灿烂美丽;北京穿屁帘的小娃长得真的跟年画里的孩童般的粉团团;举着一串糖葫芦和羊肉串坐在街边石墩上享用,是何等的优游畅意;走到哪想脚步停到那、想走快行慢都能任随己意左右的大自由…终于体会到我所坚持的「快速舒适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从此他再也不勉强我一定要接受他轿车接送的安排,因为他明白到在别人的生命中,你永远只能当盏被人握在手里的电筒,或提供照明与温暖,或只是「提供安心」备而不用的工具。
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要学习的功课不也是如此吗?
只需去做一盏提供照明功能的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清和选择他们要走的方向,而不是把你自认为正确该行的路径替他指出。
只要去做一盏灯,给他一点温暖,让他知道,这世界上永远有个人在为他留着一盏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