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一盏灯
(2008-09-26 11:57:30)
标签:
育儿 |
分类: 郜媽賣娃 |
只做一盏灯
文:郜瑩
我认识一为总是习惯以「叹气」来作为逗号、顿号与句号的年轻女孩。
她的母亲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自小就安排好了她未来接掌事业。女孩在校时功课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还是顺利的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不需如其它同学般的忧虑求职问题,顺利的进入老妈的企业任高职,在老妈的庇护带引下渐渐也被扶起有了做「领导人」的能力,一些当年在学校成绩比他表现优异的同学,反倒成了「矮他一截」的下属,她的丰足际遇让许多跟她同龄的人羡慕不已。
可当这女孩和他母亲站在一起时,明明两人是相差了三十多岁的母女,却往往会给人有两人是姊妹的错觉,她的母亲不仅看起来比她有朝气活力的多,而且有越活越年轻的趋势;而肩膀塌垂、满脸抑郁、开口闭口都是以叹气声做开头与结尾的她则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快速变老。
她常对我说的话就是:
「我活在母亲的安排下,觉得日子过得真的很无望,我痛恨母亲把她60岁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强塞进我28岁的生命里。」
她虽贵为总经理,但凡事拍板定案的还是她母亲;她用来出入的豪华轿车、有私人游泳池的千平方米住房,挂的也是她母亲的名字;身上戴的名贵珠宝、名牌服饰,是由她母亲相熟的店家送来;甚至她交往的男友都必须经过她母亲的钦点….
我鼓励她挣脱母亲对她的「安排」,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被母亲「养驯」的她却没有勇气踏出那第一歩,深恐离开了她母亲这盏「明灯」的关照,她的前途可能会落入一片黑暗,于是继续过着那以叹息声开始叹息声结束的日子。
有一对双生兄弟幼时因为家贫而被不同人家收养,个性活泼的哥哥被一位和尚收为弟子,个性温顺安静的弟弟进入一个小康人家做养子,后来娶了这家人的美丽女儿为妻生下一双儿女。
长大后两人相遇,做哥哥的羡慕弟弟能娶妻生子想温馨家庭生活;弟弟则羡慕哥哥能皈依佛门,远离为家小拼博生计所需烦愁,于是相商交换身分生活。
一个月后两人又再度见面,发现彼此不仅为因为「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欢喜快乐,反而比以前更觉痛苦忧愁,不由感悟大叹:「还是做自己最好。」
有位在北京任高职的朋友,一直很不能理解我每次去北京时力辞他以轿车接送,宁愿冒着酷暑或寒风去乘地铁转公交或坐「11路」(步行)。
直到有一天他在「头脑不清」下受我引诱,从他公司步行回家,在那一小时的「自由行」里,他惊讶的发现北京的春天花朵是如此的灿烂美丽;北京穿「屁帘」的小娃长得真的跟年画里的孩童般的粉团团;举着一串糖葫芦和羊肉串坐在街边石墩上享用,是何等的优游畅意;走到哪想脚步停到那、想走快行慢都能任随己意左右的「大自由」…终于体会到我所坚持的「快速舒适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从此他再也不勉强我一定要接受他轿车接送的安排,因为他明白到在别人的生命中,你永远只能当盏被人握在手里的电筒,或提供照明与温暖,或只是「提供安心」备而不用的工具。
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要学习的功课不也是如此吗?
只需去做一盏提供照明功能的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清和选择他们要走的方向,而不是把你自认为正确该行的路径替他指出。
只要去做一盏灯,给他一点温暖,让他知道,这世界上永远有个人在为他留着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