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所抠门有所不抠

(2008-07-14 08:58:25)
标签:

育儿

分类: 郜媽賣娃

               有所抠门有所不抠

                  文:郜莹

   在博客上发表了「我抠门因为我爱你」,得到博友们许多正面的响应,但其中有两封却提出反面的意见。

    转述其中一位的回应-

    换我,就随他自己“酷”了,小孩子的梦想,自己能够努力去实现已经不错了,干嘛要将大人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呢?等他长大了,会不会为不曾“酷”过而遗憾呢?

 

    判断这封信应该八九不离十为一位「极爱」孩子的父母响应。

    虽然我在博文评论上给了他响应,但仍是觉得没有「说清楚讲明白」,我之所以会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框住孩子「用钱观」的用心,以及后续的发展。

 

    我和丈夫都是从「匮乏」中长大,因为当我们年幼时台湾的经济还未起飞,大多数的家庭主食是地瓜签(将切成丝的地瓜晒干)加上一点点的糙米,只有任军职和在国营单位做事的人家,才能吃得到带有陈霉味的「八宝饭」(即稗子、小石粒、老鼠蟑螂、米虫…)。

    幼年穷困的生活带给丈夫和我在教养孩子上不同的观念,丈夫对孩子在金钱上极大方,他的观念是认为:「谁要他们『命好』能有个让他们『花得起』的爸爸。」

    我却坚持要对孩子实施「匮乏教育」,我的理由是:

    「没有吃过『赚钱苦』的孩子,没有资格去提早享受『用钱乐』。」

   

    用来说服丈夫认同我的「匮乏教育」理念的说法是:

「就是因为我们『命不好』没有个让我们『花得起』的爸爸,才能培养出现在赚得起花得起的我们。更何况,你能保证自己能一辈子提供他们『花得起』的金钱吗?」

 

    做父母的常只是出于一时的爱心,去「养大」孩子花钱的胃口,往往没有去替孩子做更远的未来去着想-

    有朝一日当孩子失去了让他「花得起」的「金库」,他为了要维持他的「不匮乏」,是否因此就会「为了钱什么都肯做」的犯下一些错误呢?

 

    而在我家所实施的「匮乏教育」,并非是让孩子「全然匮乏」,并非样样抠门,而是有所抠有所不抠。

    一定抠的是在穿着服饰上绝不盲从名牌,因此我从未替孩子买过什么外国名牌婴儿服饰,并且绝大多数的衣物,都是来自亲戚朋友孩子的「二手衣三手衣」,但贴身的衣物绝对是选择纯棉。

    绝对「花钱不眨眼」的是买书、旅行、饮食与教育投资。我和丈夫经常带着被许多家长认为「这年纪带出去玩是浪费」的孩子「趴趴走」(台语到处走);一本可以买好几本「文字比较多」的外国绘本书,我常是整套去购买和订阅;我儿女小学上的是学费相当于一个大学生费用的民办小学,只因为这学校将孩子的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列为教育重点;饮食上不去俭省的原因,一方面是源自自己好吃,二方面是认为「良好的饮食是培养健康的基础」;另外让我舍得炸银子的还有在特殊日子带孩子去高级餐厅用餐,藉此让他们借机学礼仪、见场面。

 

    虽然女儿曾对我太早提供他们出外旅行、去高级餐厅用餐的「不匮乏」提出批评

    「让我失去奋斗目标,因为同学们打拼的动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到处旅行、上大餐馆吃好的,而我这些都已经提前享受过了。」

    因为「提前享受」和拥有太多,反而剥夺了孩子期望的乐趣和向上的动力,这应该就是「不匮乏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我必须去思索在施行此教育时,定有其疏忽之处吧?

    但还是希望我的用心能得到当初的期待-

    希望女儿在感受到由于旅行,让她有见多识广的眼界、勇敢不畏陌生之地的胆识;因为曾出入过高级场合,因而在临到大场面时能不失理不生惧之际,能记得感谢我这老妈所曾给你这方面的「不匮乏」。

 

   我的「匮乏教育」后来也受到儿子的「教育」有所修正。

    比如说是「名牌绝对浪费论」,就在儿子让我去体会了穿好鞋子较舒服且有益健康,并且提出以他自身穿用名牌球鞋与普通球鞋耐用程度比较论后,让我开始不再一昧认为「穿用名牌是浪费」。

 

    幸而也看到「匮乏教育」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我的两个孩子没有一般孩子「只看牌子不看价钱品质」的毛病,他们也会去购买些名牌物品,但他们会拥有一把衡量「价值和价格」的尺度

    另外他们学会了比价,儿子在小学一年级,就知道去看商品的内容物重量、品质差异点,来评断某家产品是否真是「俗搁大碗」(台语物美价廉之意);出国旅行与读书时也不会盲目的「血拼」,因为在购买前他会三思「在国外买还是在台湾买较划算」;读大学要交建筑作业时,会去思考用哪种较便宜的材质,可以做出与高价材质等同来的效果。

    女儿也在「匮乏教育」下,因为被强迫「延后享受」,而学会去思考

   只是一时「想要」还是的确「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