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郜媽老花眼 |
婚姻应该如美国电影中教堂结婚里,一对新人在神职人员面前所说的誓言:
“而今而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不分离。”
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却很少能按照“应该‘的逻辑顺序发展。
在台湾,有一个在交际场合新兴起的「文明礼貌」-
不问对方是哪个党派、不问对方的婚姻情况。
因为台湾最近一个统计显示,目前登记结婚的100对夫妻里,就有37对已离婚;而「正在朝离婚之路」走,采「维持会」状态的也有不少。
大陆地区的婚姻状况,似乎跟台湾也差不了多少。
今年初时曾看过一项针对大陆中产阶层「经理人」族群的家庭状况调查,发现这个阶层的离婚率以11%的年增长率增长,并且“中产大军”中有39%有离婚经历,其中的42%仍然处于“单亲”家庭状态。
「网婚」和「闪婚」更是见多不怪的事。
最近,甚至看到长沙地区出现了一批「已婚单身族」,就是结婚后两人还是各住各的;上海地区则有所谓的「半堂夫妻」,即是离婚后两人还是住在一起,但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台湾虽没有像大陆般有如此「多采多姿」的婚姻型态,但也有行之多年的「新单亲家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何谓「新单亲家庭」?就是夫妻虽未离婚,但长期处「分居」状态,孩子由一方照顾。
而这「分居」,有因一方外遇离家,但因一方不愿离婚,因而婚姻仍「有名无实」存在着,这在以往台湾旧社会里常出现,甚至目前民进党的一些高官党员中,仍有人是维持如此的婚姻状态。
有因为陪孩子至国外读书、为取得外国居留权。这种状况通常是丈夫留在台湾赚钱,妻子在异乡照管孩子。
目前越来越多的是,迫于工作不得不分离。由于台湾大多数企业、工厂外移至大陆和东南亚其它国家,为求得那「五斗米」糊口,只得两地相离。
而不论是何种因素造成的「单亲家庭」,都意味着孩子是要在「只有妈妈或爸爸」单亲型态中成长。
我的身边就曾不断出现过一些,和丈夫分居两地,独自带着孩子过日子的母
亲。这些「新单亲」母亲,不论是移居国外或留居自己所熟悉的故乡台湾,都有不同的辛苦与担心。
移居国外的,除了要担负起独自一人照管孩子的重责外,还需去适应当地的生活、学习语言、驱遣在外的寂寞孤独,和担心丈夫是否能「守得住」长夜漫漫孤身一人…。
留住台湾的「新单亲」母亲,虽然可能会较移居国外的,少了生活与语言适应这一块的问题,然而对在大陆和东南亚国家工作丈夫,担心其「偷嘴」的程度却更甚。因为丈夫留在台湾,多少在有熟人「监管」下,要「乱来」还是会有所顾忌。另外,台湾的「新单亲」母亲,多半还需身兼职业妇女,因此「蜡烛两头烧」的压力,远甚于移居国外的「新单亲」母亲。
但不论是「内在美」(妻子在美国),或是「内在台」的母亲,共有的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
这样的「单亲生活」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不好的影响?
我一个老邻居,他的丈夫由于长期外派至世界各国,每年仅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期,因此「爸爸」在孩子成长的记忆中,只是个「名词」罢了。
最后形成每当丈夫要放长假时,他和孩子都会心生恐惧-
「那个人」怎么又要回来了?这次回来什么时候才要走啊?
因为抱持着「度假」心理回来的丈夫,不能去体会和谅解家人为何「不能多陪陪他」,让他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还有像个外来的客人般,插不进妻子与孩子的谈话的感觉也很糟,所以忍不住会抱怨连连。
妻子和孩子则因为「必须还是要『正常』过日子」,不可能为迁就丈夫的假期,而打乱过日子的方式;也没耐心跟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去事事「话说重头」。
于是在短暂的「蜜月期」一过后,丈夫就成了妻子和孩子眼中,只是来「添乱」的「外人」了。
也曾听过好些位,每年也只是靠短短日子去当「慰安夫」的男士,向人抱怨-每次回去唯一让我感受到被「热烈欢迎」的,只有那只「狗尾巴」。
一位当初是他提议,要妻子带孩子去纽西兰读书,让自己的家庭走向单亲型态的杨爸爸,更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再三向朋友呼吁-
不论在如何艰困的环境下,全家人一定不要轻言分离。
由这些「前车之鉴」的案例,可看见不论是如何形成「单亲家庭」,亲情的
隔离一定多少会让亲子和夫妻关系造成影响,不是造成彼此的冷漠相待;就是孩子与父或母一方分离后,仅靠单方面倾斜的爱让孩子不适,让原本是不得已,以为只是暂时性的「假」单亲,后来却演变为「真」单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