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郜媽賣娃 |

笑一笑
小学开学了,刚满六岁的冬冬哭闹着不肯去学校上学。
妈妈向冬冬解释,法律规定小朋友到六岁时就一定要去上学,一直要上到十五岁。
最后冬冬哭哭啼啼的在学校书桌前坐下来,抽抽噎噎的对他妈妈说:
「等到我十五岁的时候,妳会记得来接我吗?」
在上海朋友家作客时,恰巧中央台在播放台湾小一生上学的新闻,画面上出现好些个台湾小朋友,在教室里或嚎啕大哭、或低声啜泣---
朋友今年也恰好上小一的儿子瀚瀚,面露奇怪之色的问他妈妈:「这些小朋友上学为什么要哭呢?」
瀚瀚的问话引起我的好奇:「你们班上难道没有人哭吗?」
「没有!干么要哭呢?」瀚瀚把奇怪的眼光转向我。
瀚瀚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是啊,干么要哭呢?」
但是在台湾,不论是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或是第一天上小学,不哭的孩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一定会有孩子会在教室门口,跟父母演出琼瑶剧中「生离死别」的哭戏。
而「哭」这玩意,在小孩群中其传染力,可是比「非典」病毒还要来得利害,只要一个孩子开始哭鼻子,不一会几乎全班孩子就开始「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当教室里的孩子哭成一片时,守在教室外的婆婆妈妈也开始「有沙子落进眼中」了。
台湾一位朋友的女儿亮亮,平日十分活泼开朗,但在上幼儿园的第二天午睡时,先是低声啜泣,继之嚎啕大哭不止,任凭老师使出各种法宝,都无法安抚她的情绪,直到妈妈出现。
亮亮对她妈妈说,她哭到肚子都酸了,她不想一整天都呆在学校里,她只想去学校学做可丽饼,和去看魔法书及听老师讲故事、吃点心就好了。
亮亮妈妈的眼泪本来可以忍住不掉下来的,但在听到亮亮后面说的那些话时,「噗」的一笑,大颗眼泪便被挤得落出了眼眶。
亮亮的「闹学记」让我想起儿子上幼儿园时,我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去做了整整一个月的「陪读书童」,直到老师把我赶出教室。
因为儿子在我「陪读」的这一个月中,唯一「专心」的事就是-每三分钟回一次头,看看妈妈是不是还坐在教室里面。
儿子上小一时,那所学校在校门口就把所有婆妈爷爸们给拦住了,不准守在教室外面。一整天,我那心呀,就揪在那儿-
儿子肯定会哭坏了!
结果,去接儿子时,看他笑嘻嘻的现宝-学校送给每个小朋友一套餐具和餐巾。
问他在学校里哭了没,他说没有,问他怎么没哭呢?
他理直气壮的说:「妈妈又不在,哭给谁看!」
我这才了解,原来孩子许多时候的哭,都是在「做戏」给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八大叔五大姨们看,既然都没观众了,也就不必那么累的去演戏了!
所以送女儿入幼儿园时,我把她交给老师,在教室外偷拍了张照片后,就头也不回的不留下来「看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