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李渔《闲情偶寄·忌填塞》

(2014-08-27 01:15:43)
分类: 帚博物馆

 

《忌填塞》一篇,初看似在说为文不应臃肿、空洞填塞以成赘疣,但看至结束,却又成了“言”之深浅、“才”之高下之论了,由此反观,则开篇的“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并不是要讨论为文不应臃肿填充,而是借此来引出他对于“才”(写作者选取、剪裁材料的能力)与“言”(文章的言语涵韵)的论述,即为什么会出现臃肿与不臃肿的差别。堆积材料、引用其他之原因,李渔分析说是“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文之高下实才之高下,同样面对那些材料,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对于才不胜任者,如此做法就引来了两个弊端:或是太过深奥古僻,或是太过浅显粗鄙。

篇中说“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有别焉”正是不同的才气驾驭材料的不同结果。古来文章豪杰与普通填塞之人差别何在?原因就在于豪杰“事不取幽深”、“人不搜隐僻”?“句则采街谈巷议”,即便有“出诗书”之文也是引用大众所熟悉的,“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也就是说,拙劣的作家在引用时未经自己的融化改造,或是引用幽僻而让人觉得深奥不解,或是直白浅露毫无韵味。而那些优秀的作家能把所引用的东西融为自己的之后重新推出,既不古奥也不浅白,读者可懂而又品之有味。

文章进一步讨论传奇与文章、文之深浅和才之高下的问题:文之深浅特别是近世的传奇、戏文和小说类,若与古之诗词韵文相比,确实冗长臃肿,文中说道“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而戏文则是既与读书人又与不读书的妇女小儿看,“故贵浅不贵深”,这实际上是在为当时还不被主流文人看重的戏文小说寻求更高的地位。所以,李渔赞说古来圣贤之经传,“亦只浅而不深,如今世之小说矣。”这正是为自己的观点“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寻佐证。《水浒》、《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者。”这说明,这些长期被人“小视”的东西,实为古今来“绝大文章”,何也?文浅而才高,意白而韵深,李渔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为文章高手”者也。

《忌填塞》篇要说的即,文章之高妙不在于是否引用填塞,而在于引用的高妙有水平,不落痕迹浑然自成,否则将成为引用材料的臃肿堆积,这才是应当忌讳的“填塞”。近世的小说被视为小道,实在是人们不知其高妙处,这些小说浅处见才,是“古今来绝大文章”。这样,李渔给戏文小说了以应有的文学地位。

 

                                        200912月文学批评课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