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地间的大美,你感悟到了吗?

(2010-08-15 11:52:56)
标签:

庄子

美学

道家文化

历史

中国哲学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中国历史人物系列

我的新书《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可以上卓越网购买了!

这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专著!

http://www.amazon.cn/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强光中/dp/B0056894XA/ref=sr_1_1?ie=UTF8&qid=1308454840&sr=8-1

庄子系列之二十五

天地间的大美,你感悟到了吗?

 

《庄子》中似乎隐含着一种无法摆脱的魔力,读过它的人很自然地就会受到它的“致命”影响。这种魔力首先在于《庄子》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可抑制的审美快感。2000多年来,人们不仅为其光怪陆离、荒唐滑稽、无奇不有的寓言故事和心如泉涌、意若飘风、瑰丽无比的文风所吸引,更为其惊人的想象力、相对主义认识论和直觉主义、神秘主义思维方式所倾倒。

很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世世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那么狂热地爱着庄子?

庄子并没有专门论述什么是美的文字,为美而美的“美”并不是庄子学说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庄子》却能那样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研读过它的人,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庄子》之美,美在哪里?

如何才能贴切地表达《庄子》中处处洋溢着的那种奇异的美感呢?《庄子》中所蕴含的美是一种华丽庄重的美感?还是一种忧伤凄切的美感?这些都似乎不能确切地表达《庄子》之美——任何一种具体化的美感都不足以表达《庄子》之美。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大美”这个词。

什么是大美?

庄子在《知北游》中有一段相当经典的描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有至大至真的美,但它自己却不发一言;四季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它自己却不必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既定的规则,但它自己却不加说明。圣人,就要要探究天地的美妙,通晓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正是效法天地的缘故。配合天地的神明精妙,随着万物的千变万化。万物或死或生,或方或圆,没有谁知道这一切变化的根源。万物蓬勃生长,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上下四方虽然广大,却始终不能超出它的范围;秋天野兽的毫毛虽然十分细小,也得仰赖它才能组成形体。宇宙万物无不起起伏伏,不会始终如一;阴阳变化,四季运行,各自有其秩序;它昏昏暗暗的样子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它自动自发的样子,不见形迹却有着神妙的作用;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用它来观察天地之道了。

大美源于大道的自在之美。大美是无法言说的,它不能用一种具体而明确的对象物来表示。大美之所以不能为人所知,正是因为天地之存在本身是无法言说的。谁也不知道世界为什么而存在?世界究竟是如何存在的?这样的根本性大问题都没有弄清楚,谁又能解释天地间的大美究竟缘何而来?以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来界定大美的本质,显然是做不到的。人类只有通过知道、识道、悟道与得道的内省行为,才能感知大美的存在。

《大宗师》篇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主!把我弄成了这副蜷曲的样子!”只见他腰弯背驼,五脏挤在背部,脸颊藏在肚脐下,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天隆起。可是子舆的心情却十分悠闲而若无其事,他蹒跚着来到井边,对着井水中的影子说:“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假使造物主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使造物主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斑鸠再烤熟了吃;假使造物主把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把我的心神变成马,我就乘坐这辆马车,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再说,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合时宜的结果;生命的丧失,也是因为顺应变化的结果。能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悲哀和欢乐之情就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那些不能自求解脱的人,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造化,那是由来已久的了,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样子呢?”

一切都是混沌无知的。在大道的阳光普照下,人立于天地之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美吗?

道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皆可归结为“道”,人所拥有的一切皆受之于大道。人体虽然残缺不全,但与道同源的精神却是安逸的,不会受到外界变化的任何影响。《庄子》中对支离等形体残缺者的赞美,所表达的不正是一种人投入大道、混同于万物的存世之美吗?

人处于逆境中却能安时顺命,顺其自然。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忍耐力,不能不说与道家文化所崇尚的人生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在烈日暴雨的恶劣自然条件下,还是在遭遇强权暴政摧残的不幸社会现实面前,中国人都能以极大的耐力做到随遇而安。哪怕只是在钓鱼、打麻将的娱乐活动中,中国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安逸的精神气质,也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只有领悟了大道之美,才能进入无物不美、无处不美的人生妙境。“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庄子·寓言》)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说:“自从我听了先生讲述的道,一年就返归质朴,两年就顺从世俗,三年豁然贯通,四年与物混同,五年众人来归,六年鬼神来聚,七年融于自然,八年而不知生死变化,九年达到了玄妙的境界。”

“道”是万物共同的本质,万物不过是道之运动的表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道的表象,万物的存在具有与道俱来、与道同在的同一性,它们一一对应于大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们只有认识到大道的本质,才能真正地感悟道学宇宙观下的大美之美。

大道面前,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贵贱、是非、生死等一切对立不过是对应于大道的不同方面而已。认识到道与万物的关系,人们就能感悟到美的发生主体与客体对冲于大道后的那种绝对自由的意境美。大美之美,是人发自内心的对于大道的体认。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与意识的对象物共同消融于大道之中——人与万物相“齐”,隐于自然社会,逍遥游于大道之中的那种惬意,不正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天地间这种无处不在的大美吗?

天地间的大美,你感悟到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