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播会计:答辩过后共反思

(2012-05-31 11:05:45)
标签:

财经

感悟随笔

教育

人文/历史

文化

校园

学习公社

杂谈

答辩

知识/探索

分类: 传播会计

传播会计:答辩过后共反思
通过答辩的2012届博士生与硕士生

2012527日,在今年上半年两天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我组织召开了2012届博士、硕士论文答辩总结会,重点对博士论文的答辩工作做了小结。借此机会,与同学们交流了部分看法与我的有关思考。下面材料是由2011级博士生吕敏康同学据讲话记录整理后,我再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而成的一份材料,供交流。

一、参加本届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感受与思考

这次,虽然我们有两位博士生同学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有四位硕士生同学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但在成绩上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

关于本次博士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我个人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感受:第一,本次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上有三个变化,即:答辩委员会成员结构上的的变化(有成员年龄结构变化、成员地域分布变化、成员学术方向覆盖上的变化);答辩方式的一定变化(特别注重了答与辩的环节);答辩结果的一定变化。第二,本次博士毕业答辩论文在论文选题、理论寻找、问题阐述、论证过程、实证假设、数据简单、分析机械、结论缺乏意义和学术规范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部分问题。第三,本次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折射出我们小组的论文中,值得警醒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体会,主要谈谈有关博士论文选题、写作与答辩的十个问题,供各位同学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参考:

第一,是关于论文选题与写作进度问题。博士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在第二学期基本完成,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第五学期末(在职博士生为第七学期末)完成论文初稿,初稿的时间要保证是在答辩当年的春节前完成。只胡这样,老师才有仔细阅读与思考的时间空间。

第二,是关于开题与答辩的程序问题。我初步计划,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论文开题前与论文答辩前的集中讨论与交流工作,其形式可以多样,但程序一定要严格。还会考虑聘请必要的专家与年青的博士生参与我们小组论文开题前与论文答辩前的集中讨论与交流工作。

第三,是关于开题与答辩的参与问题。2012年开始,所有博士生同学,若无特别事项,必须做到:(1)全程参加本年级全体同学的论文开题报告评议会,提倡有选择地参加下一年级同学的论文开题报告评议会;(2)提倡参加上两年级中至少一个全体同学的论文答辩会,全程参与本年级的论文答辩会;(3)在实行答辩会导师回避制度的前提下,每位答辩同学应当将各位答辩委员对论文的评议、提问和回答进行录音,在答辩结束后提交电子文档与我;(4)每届答辩结束后,我将及时组织答辩总结会,第位答辩对象要对论文写作与答辩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上述四条要求,要成为本团队的一个制度与传统,希望得到各位同学的支持。

第四,是关于论文的基本框架与结构问题。我个人觉得,一篇博士论文,可以考虑“1-5-1-1-1”结构即:第一个“1”即“导论”,主要涉及选题背景与价值、研究动态综述、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设计(可以附上一个结构框架图),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五个方面;“5”即设立五章左右的主体内容,分章阐述理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与结论。后面三个“1”即一个“结语”,主要涉及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创新、主要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等问题;一个“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表”,以及若干附录。对于一篇硕士论文,则可考虑“1-3-1-1-1”结构,即主体内容三章左右,但专业硕士的三章主体内容,根据中心的要求,要注重实际,要结合实习调研的案例,要注重完善现状描述、问题与原因阐述以及对策提出等内容。

第五,是论文中的相关核心概念问题。在论文中一定要注意区分主概念、派生概念和属概念,分概念和子概念。要注意区别概念的内涵与范围,更要注意论文中使用概念的一致性,防止替换。

第六,是论文标题层级问题。论文中的标题层级的设置一定要清晰、对等、均衡,要有逻辑性并经得起推敲,各层次标题间要有统驭与从属的关系。

第七,是论文的理论描述与范围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现有的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既具共性,又较普遍。在研究与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我们要注意区分作为论题章标题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与理论分析等提法。我的理解,“理论基础”是指我们研究这一论题时分析问题的理论源泉;在标题的设计上,“基本理论”不能包含“理论基础”,但若用“理论分析”一词,也许在内容上可以包括“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

其二,我们论文在阐述“理论基础”时,一定要阐述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该理论的核心要点、该理论与论题的关联性、指导性要重点阐述。如果你选定某一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100%),你一定要写清楚三个问题:一是简要阐述理论的发展(10%);二是精要阐述理论的要点(30%);三要深刻阐述该理论对你论题的理论价值与分析问题的指导意义(60%)。此外,是基础理论内容与论题内容的针对性与配合性,不能什么论题均找那几种大家都了解的理论,这即容易使人觉得,那几种理论似乎成了研究任何问题的灵汤妙药。

其三,“基本理论”的内容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它应当是涉及你研究论题中最主要的、最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界定与准确阐述的,是需要有明确理论内涵的内容。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研究”中,诸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结构、形式、管制规范的结构等内容。

第八,是关于实证方法的运用问题。实证研究是一个方向与趋势,也是我们的团队未来需要不断跟进并希望有所突破的问题。实证不仅仅是方法与技术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想法。吕敏康同学前段自费到北京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放假前,我们将组织一次交流会,请他给大家培训培训。做实证,重点是要把握问题切入、理论推导、假设演绎、方法设计、样本选取、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结果验证、结论归纳、未来拓展等环节,大家比我内行。

第九,是关于论文内容与形式问题。我提出这样几个小理念:论文的内容是核心,但其形式也极其重要;论文内容是重点,但其形式也不能忽视;论文的内容可以体现你的学术水平,但其形式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的学术习惯、学术常识、学术积累与学术态度。

第十,是关于论文精细化问题。这个问题,我讲的次数应当够多的了,有些问题,我今天不再重复,下面,我将其总结为十八字的顺口溜,供大家参考。

————目(明),条————次(清);

————表(美),人————时(准);

————距(匀);号————字(精)。

二、 “指”与“导”的十五条理念

昨天,我利用答辩间隙,在构思今天的发言时,我想了有关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并将其归纳为下面的十五句话,其中心意思是指,我们应当如何共同努力,做好专业论文、学位论文与平时的学术科研工作,同学在36年的学习时间内,应当有所收获(其中“我”指我自己,“你”则指你们各位,也包括我自己)。

l  有些话只能我说你,不能让别人再说你;

l  有些事只能我来教育你,不能劳烦别人来一再教育你;

l  有些事需要我指导你做,我肯定会指导,我也会尽量做的好一点;

l  有些事需要你自己去独立做,你就需要精细地做,你是否把它当一件作品去做了;

l  有些事需要你亲自去做,你一定不要考虑坐享其成(如文献综述);

l  有些事需要你自己主动去做,你不要被他人督导后才去做;

l  有些事需要你科学地去做,你就不要耍小聪明(如实证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l  有些事需要你有创意地去做,你就不要墨守陈规(如研究思路);

l  有些事需要你反复地去做,你就不要厌烦和偷懒(如论文查错);

l  有些事你可能很不想做,但你又不得不认真努力地去做;

l  有些事需要我们大家帮你做,我肯定会组织大家一起做,但每个人是否尽力做的最好;

l  有些事需要你去请教他人或者请别人帮助你做,你是否充分利用了一切资源、是否充分借用了他人的智慧,并充分运用到你的论文写作之中;

l  有些事需要你一辈子持续地去做,你就不能半途而废,但也不能急于求成;

l  有些事在认真做后仍然会留有遗憾,但你是否做到了尽量不留遗憾;

l  有些事你也需要留给他人去做,因为你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必须留下你想做但做不完的事,让愿意和想做这件事的人去继续做。。。。。

三、关于指导与工作方式问题

本学期开始,我将指导学生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具体体现为:有些事,我会安排你们先做,老师再做,然后再给你们讲解。

改变工作方式的目的,并不是老师要有意偷赖。

主要是想让你们深入体会自己所做的不足之处,能够领悟老师修改的意思。但我发现同学们在做事时会一而再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并不是你们不认真,而是你们不大注意自我总结与自我提升。这样,你就不能长大。

例如:博士研究生在修改硕士生工作论文后,是否仔细对比过老师的修改与自己修改的差异?硕士研究生辅导本科生的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有无体会老师修改了你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问题?修改原因及效果?这次博士论文答辩前,我安排每人读一篇博士论文,提出三个值得提问的问题。但我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你们提出的问题,我只用了一个。为什么?你也可以想想。

最后,我真切期望各位同学,你们要能够像大树一样,吸取一切有用的养分,静静地长大!

 

传播会计:答辩过后共反思

参加总结会的部分博士生合影

 传播会计:答辩过后共反思

参加总结会的全体同学合影

 

附:毕业答辩时最应该体现什么?

就像大马哈鱼每年一度从大海回到河流的壮观景象,每年5-6月全国上下的研究生培养机构都热火朝天地进入毕业答辩高峰期。正如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集中答辩属于流水线处理,做工就不可能精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答辩双方应该尽可能表现什么呢?如果我作为答辩评委,参加一个博士答辩,我最希望看到这几个方面:答辩的学术性、答辩双方的平等性、答辩者的优良形象、导师的风度。

毋庸置疑,学术性是毕业答辩的灵魂。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答辩,学生看起来很勤奋,图表一大堆,但所有结果之间缺乏逻辑性联系,因此没有得到合理推论。虽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了40分钟,但听众是一头雾水。学术性缺乏是很多答辩的致命弱点,使答辩报告成了罗列研究内容的工作汇报,而不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报告。

为什么要强调答辩双方的平等性呢?一般认为,答辩就是一方问,一方答,答者是相对弱势的。实际上,毕业答辩是互动过程,答辩者一方面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一方面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可研究性,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合乎逻辑,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关注,答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提问人讨论,我认为这样的答辩是最好的。现在,有些答辩学生毕恭毕敬地回答问题,对有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也不敢亮出自己的想法,就只能含糊其辞,经常显得答非所问,这样的回答是提问者最不满意的。有时候,提问者实际上想从答辩者那里寻求一些可能正在迷惑他自己的问题答案。所以,平等的学术互动对促进交流是非常重要。

估计很多人把答辩者的优良形象仅仅停留在外在仪表,实际上这只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答辩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把握程度。如果研究做得马马虎虎,数据缺乏深度分析,结论模棱两可,这样的报告显得比较粗糙,由于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程度不够,答辩者不可能表现出足够自信。然而评委的眼睛雪亮,问题往往会切中要害,此时答辩者就会心慌意乱,回答问题就会眼睛乱转、东拉西扯、答非所问,这样的形象就不好。最佳的答辩形象是通过饱满的科研热情、对工作的良好把握、谦逊自信的态度得到体现。自信不是吹嘘自己研究的先进性(我们知道,任何研究都有缺陷),而是这个研究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答辩者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结论都是深思熟虑的。

有时候可以发现,导师比学生还要在乎答辩。答辩是学生通向学术之路的最后一个门槛,如何迈过去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认为导师应该不发一言,除非评委明确希望导师作出说明。我也有同感,有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却一时糊涂不知如何回答,再着急,导师也不应该一跃而起充当答辩者的挡箭牌。如果导师替学生回答一个简单问题,很可能会引出来很多尖锐的问题,那这些问题谁回答?答辩考验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即使有些问题回答不了,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替学生回答问题,会严重损坏导师形象。

答辩在即,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祝各位准备带上学位帽的先生和女士一切顺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571474.html2012-05-31

会计研究:论文开题五建议 

传播会计:读研时光忌空逝(1)

 

其他博文链接:欢迎关注:目录简编,助您浏览方便

被推荐博文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_recommended_1306450952_1.html

传播会计: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13_1.html

人文会计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3_1.html

会计人生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4_1.html

百味会计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1_1.html

会计游击队员微博:http://weibo.com/kjyjdy/profil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