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感悟随笔教育口述实录人文/历史文化校园学习公杂谈知识/探索 |
分类: 会计名家 |
美国会计名人堂六十年的概览与评析
——兼及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思考
【摘
【关键词】美国;会计名人;会计名人堂;理论;实务;贡献
2008年初,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出版社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提出筹建“中国会计名人堂”的方案,计划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方式评选出自1900年以来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会计专家,以突出中国会计的历史及对世界会计发展的贡献,藉以弘扬人类会计文明的历史成就和中国特有的会计文化,服务会计教学及研究的需要。今年,适逢世界上惟一一家专门为会计学家开设的名人纪念馆——美国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设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先后有八十多位对美国及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会计学家经过评选得以入堂并供世人观瞻。本文现据有关资料,对其进行了概略介绍与评析,希望籍以对中国会计名人堂的创设及其建设有所借鉴。
一、美国会计名人堂:由来与发展
1950年,当时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会计系任主任的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赫尔曼•克林顿•米勒(Hermann Clinton Miller,1895-1955) 教授的发起和积极倡导下,美国会计名人堂在该校正式建立,其建堂宗旨在于,主要表彰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对会计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会计大师们,这不仅仅是给予他们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要昭示后人去继续他们所开拓的会计事业。
根据会计名人堂设立时所确定的规则,历届会计名人的推选由一个公正独立的专门委员会——即名人堂提名委员会(Board of Nominations)负责,该委员会由45位知名的职业会计师和会计学家所组成,其中注册会计师、会计教育家、企业及政府机构会计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该委员会的早期成员主要是由美国会计学者们所组成,但从1973年开始,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际性质的评选机构,其成员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荷兰和墨西哥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据统计,1950年到现在,先后共有200多位知名的职业会计师和会计学家在该委员会工作过。现提名委员会的45名成员中,正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供职的中国会计学者张为国教授在列,但对其介绍的身份却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员,并没有冠以中国国籍,也许其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身份入选。
每届会计名人的评选工作,则是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组织与发布评选结果。2008年的评选委员会由詹姆斯•莱森林(James Leisenring)、威廉•亨利•比弗(William Henry Beaver)、亚瑟•怀特(Arthur Wyatt)、斯蒂芬•亚当•泽夫(Stephen Addam Zeff)、丹尼士•贝雷斯福德(Dennis Beresford)和詹姆斯•旦•爱德华兹(James Don Edwards)等六位著名的会计学家领导。2009年的评选委员会则由斯蒂芬•亚当•泽夫(Stephen Addam Zeff)、詹姆斯•旦•爱德华兹(James Don Edwards)和丹尼士•贝雷斯福德(Dennis Beresford)和罗伯特•塞缪尔•卡普兰(Robert Samuel Kaplan)等四位著名的会计学家担纲。
按照会计名人堂的惯例,凡是入选了会计名人堂的会计大师,每人均可获得一份特制的荣誉证书,该证书上既有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的亲笔签名,也要并加盖学校的校章,同时还有评选委员会中一名代表的亲笔签名。会计名人堂每年入选会计名人的证书颁发仪式,多在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上举行,而每年入选会计名人堂会计大师的嘉奖状与肖像照,均永久陈列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哈格蒂大厅内。
二、美国会计名人堂:入选成员概览
美国会计名人堂自从1950年设立开始,截至到2009年的近六十年间,先后共有85位会计大师入选会计名人堂。在这些会计大师中,既有著名的会计教育家和会计思想家,也有美国政府管理机构的会计官员,更有萤声会计职业界的职业组织领导人,还有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创建者和为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注册会计师。85位入选会计名人的简要情况如附表所示(因表格太大,附文略列,有兴趣可查原文) 。
三、美国会计名人堂:若干特点简析
(一)关于入选对象的范围问题
截至2009年,美国会计名人堂中,共有85位二十世纪知名的会计大师入选,其中既有著名的会计教育家,也有会计职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还有蜚声会计职业界的思想家,更有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创建人。通过对已经入选会计大师称号的对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是每年入选会计大师的人数。自从1950年开始评选会计名人的六十年间,每年评选为1~4人,具体情况如下:有31次为每年评选1人;有12次为每年评选2人;有6次为每年评选3人;有3次为每年评选4人,但在评选四人的年份中,每次均有已经逝世的会计大师入选,如1953年评选的四位会计大师中,就有三位已经逝世。
第二,是入选会计大师们的国籍结构。现有入选的85人中,目前才仅涉及四个国家,其中有78位美国人、3位英国人、3位加拿大人和1位澳大利亚人。
第三,是入选会计大师们的性别结构。现有入选的85人中,系以男性为主。男性为84人,女性仅为1人,即凯瑟琳•席珀(Katherine Schipper),她曾于2005年任美国会计学会(AAA)会长,在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财务报告准则、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等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
第四,是入选会计大师们的在职情况。现有入选的85人中,退休后入选的绝大多数,共有57人,其中年龄最大者为2005年入选的第77位会计名人——威廉•斯帕兰德•巴克斯特(William Threipland Baxter),入选时年龄已99岁;而在在职入选的有28人中,年龄最小的则为1960年入选的第22位会计名人——莫里斯•休伯特•斯坦斯(Maurice Hubert Stans),入选时年仅52岁。
第五,是入选会计大师们的生活情况。评选当年一般是以在世为主,同时兼顾已经逝世的会计大师。现有入选的85人中,入选时健在的共67人(占79%),入选时已经逝世的为18人。而在去世后入选的18人中,属于逝世当年入选的有3人,逝世次年入选的有3人,逝世2年后入选的有2人,逝世4年后入选的有1人,逝世6年后入选的有3人,逝世14年后入选的有1人,逝世19年后入选的有1人,逝世26年后入选的有1人,逝世28年入选的有1人。此外,还有逝世41年后入选的有1人,系1953年入选的第10位会计名人——查尔斯•以斯拉•斯普拉格(Charles Ezra Sprague);最具特例的一位入选会计大师,则是在逝世97年后才入选的有1人,系2000年入选的第65位会计名人——查尔斯•沃尔多•哈斯金斯(Charles Waldo Haskins)。笔者还注意到,在1950~1953年间会计名人堂设立初期的前四年中,1950年首次入选的三位会计大师,系当时均健在的乔治•奥利弗•梅(George Oliver May)、罗伯特•希斯特•蒙哥马利(Robert Hiester Montgomery)和威廉•安德鲁•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但在接下来三年评选的8位会计大师中,却有七位均已逝世多年,这也可能是对已经过世会计大师们业绩的一种追认。截至日前,在已经入选的85人会计大师中,已经去世的有55人,约占入选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尚健在的仅有30人,其中年龄最大者为1979年入选的第39位会计名人――莫里斯•穆尼兹(Maurice Moonitz,莫立茨),他今年已经年满100岁,另外尚有两位亦已年满91岁。
第六,是入选会计大师所代表的学术流派。早期入选的学术界和会计理论界的会计大师,系以其所取得的规范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性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直到世纪之交时,才开始将取得实证研究成果的会计大师们陆续入选,但目前也仅入选8人,他们分别是1996年入选的第56位成员——威廉•亨利•比弗(William Henry Beaver)、2000年入选的第64位成员——乔尔•斯坦利•德姆塞克(Joel Stanley Demski)、2001年入选的第68位成员——诺切拉斯•道普齐(Nicholas Dopuch)、2002年入选的第70位成员——斯蒂芬•亚当•泽夫(Stephen Addam Zeff)、2004年入选的第75位成员——杰拉尔德•艾伯特•费尔萨姆(Gerald Albert Feltham)、2007年入选的第81位成员——凯瑟琳•席珀(Katherine Schipper)、2009年入选的第84位成员——托马斯•理查德•迪克曼(Thomas Richard Dyckman)和2009年入选的第85位成员——雷蒙德•约翰•鲍尔(Raymond John Ball)。此外,笔者通过初步分析已经入选会计名人堂的85位会计大师的专业经历后感到,对于尚健在的会计专业人士而言,其是否在相关会计学术组织与职业组织、大型会计公司和跨国公司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任职,似乎也是其能否入选的影响因素之一。譬如,在目前会计学术界影响很大且在美国重要学术奖项上均有斩获的迈克尔•C.简森(Michael C. Jensen)、罗斯•L.瓦茨(Ross L. 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 Zimmerman)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运用的奠基者们,却还未能入选该名人堂。当然,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关于评选时间的连续性问题
美国会计名人堂自1950年设立开始,到2009年止,已经历时五十九年,共先后评选了54次。不知何故,在1950~1968年间连续评选了38年后,中间间隔了五年,即1969~1973年间不知何故没有评选,其原因不得而知。笔者多处查找,亦一直未见有相关材料加以说明。
(三)关于入选会计名人的肖像照片
入选美国会计名人的肖像照片,是向公众传递名人形像的一个窗口,故其早期对肖像的选择,即比较注重统一,也比较注重规范。从现有上网名人堂的名人资料上看,自1950年开始到2000年入选的67位会计名人们,其肖像照片均做得极其精细与规范,除了统一的西装革履外,其肖像的大小、样式的选取以及加框的选配均较讲究,且统一为黑白照片,这期间自然地传递出一种极其严肃与规范的信息。但不知何故,自2001年开始,入选上网名人的肖像选择即感到趋于随意化:有的为着西装的工作正照,有的仅着便装,似乎为一般随意挑选的生活照片;有的为黑白照片,有的则为彩色照片。至于为何出现这一现象,笔者觉得有些遗憾。
(四)关于入选会计名人的个人小传
根据美国会计名人的惯例,凡是入选名人堂的会计名人,公开发布的小传信息具有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构。首先,是在名人排列上,是严格地按年代顺序以及当年入选名人前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序。其次,是入选名人堂的会计名人小传,一般均按照生平简介、求学经历、业务履历、主要成就与奖项、家庭生活、退休生活与其他方面轶事和花絮等顺序排列介绍,其字符总数也较统一,一般为3500个英文字符号左右。但惟一有些例外的是,2003年入选的埃德加•O.爱德华兹(Edgar O. Edwards)、菲利普•W.贝尔(Philip W. Bell)和詹姆斯•J.莱斯林(James J. Leisenring)三位会计大师,其人物小传却写得相当简略,每人约为1000个左右的英文字符。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一直甚觉不解。
(五)关于会计名人堂封面人物的遴选
笔者通过分析发展,现列美国会计名人堂网站主页上的六位封面人物,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在人员来源的构成上,有五位美国人,一位加拿大人;第二,是在人员主要职业的构成上,一位政府官员、三位注册会计师和两位会计教授;第三,是在从左自的排列顺序上,则是根据西方的习惯,以英文前名的第一个字母为序。但不知这六个人如是如何选定的?为什么要选择他们六人?据相关资料所知,不论是从各人在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贡献方面,还是从其在学界的名气上,很明显这六位并不全是20世纪以来西方会计发展史上贡献最突出、声誉最显赫的会计大师。对于这一问题,也许只有主办方才知道其原委所在。
四、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美国会计名人堂创办六十年来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调整,在入选对象的范围界定以及入选名人小传资料的整理与发布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选与宣传的定式,当然,也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并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据《中国会计报》报道,“中国会计名人堂”是正在筹建的中国会计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立了来自会计学术界、注册会计师执业界、企业会计实务界及财经媒体等会计相关领域的“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计划评选出自1900年以来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会计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会计专家,在会计博物馆中为其设立个人展馆,采用图、文、影、像、实物等形式多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和贡献。目前中国会计博物馆和“中国会计名人堂”的筹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不仅是中国会计界的一件大事,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当可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世界上还没有第三个国家提出创设会计名人堂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在筹设“中国会计名人堂”过程中,在借鉴美国会计名人堂成功经验的同时,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是评选工作的运行与保障机制问题。在“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初期,我们就应当有个相对完备的框架方案,并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评选保障机制以及经费保障机制,以使我们这一荫及会计后世的工作不因创设机构调整、专业人员更替与管理体制改变而中断,让其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条不紊地永远存续下去,并延及后世。
第二,是评选对象范围的限定问题。既然定名为“中国会计名人堂”,那么其入选对象的覆盖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内地,还应当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会计名人。当然,至于不同的区域是否有人最后分批入选,要视他们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学术贡献而定。有鉴于此,在拟设立的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名单中,以及未来可能另外设立的“中国会计名人堂”评选委员会名单中,也许应当考虑适当吸纳港、澳、台地区的著名会计学者加入,以体现一个更具完整意义上中国会计名人堂的概念。特别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在评价评选入堂会计名人的历史贡献时,不能仅仅只只站在现在的立场上来评价他们的功绩,而应当既站在当时中国会计发展的水平、也考虑其对今天会计发展影响的角度来全面权衡其贡献的基础之上,再做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综合评价。
第三,是每期入选会计名人的数量问题。既然是作为彪秉千古的中国会计名人,就应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专业影响度,当然就是优中选优的结果。因此,每期入选的数量,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经验,每期入选3名左右较好。如果每期过多地考虑到行业、专业、学派和区域等因素而致人数过多,也许会使最终评选入堂名人的结果难为业界所折服。
第四,是初期评选入堂的名人顺序问题。据拟议中的“中国会计名人堂”的规划,是对1900年以来一百多年间的会计名人进行评选,久远的年代加上无数闪烁的会计群星,他(她)们均从不同角度为中国会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的已经谢世,有的虽然退休尚在发挥余热,有的现为中国会计发展的中流砥柱,有的虽然年青但已为中国会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的现已斩露头角且前程似锦……如果初期入堂的名额有限,评选委员会所必然会面临的、而且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先选谁?再选谁?是先选谢世的会计前辈?还是先选健在的会计翘楚?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前述美国会计名人堂的评选经验是可资借鉴的,即初期主要以健在为主,同时适当兼顾谢世者,对作出重要贡献已经谢世的会计前辈则在稍后分期选入 。
第五,是每期评选入堂名人的介绍小传问题。建设初期,我们就应当对其形式与内容做必要的规范,包括人物小传介绍口径的规范化、贡献评价用语的规范化、小传篇幅的规范化,以及登载照片形式的规范化,以保持这一工作的延续性与严肃性。前述美国会计名人堂近年来所出现的名人小传以及名人照片发布上的随意性问题,是我们应当引以为鉴的。
第六,是与会计名人堂建设相关的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元素的运用问题。除了已经于2008年底发布的“中国会计名人堂”的标识外,还可以考虑对每期评选出来的中国会计名人,向其后人与社会公众公开征集缅怀其历史功绩的书法作品和楹联作品等,精选以后,配套入堂,以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fisher.osu.edu/departments/accounting-and-mis/the-accounting-hall-of-fame/[EB/OL].2010-10-05
[2]Tamas J. Burns; Edwards N. Coffman. The Accounting Hall of Fame: Profiles of Thirty-Six Members[M]. Colleg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76.
[3]http://www.lixin.edu.cn/pages/webitems/kxyj/lxkjyjy/zyxw/2010-8-1.htm[EB/OL].2010-10-30.
附:
入选年份(人)
1950(3)
1951(2)
1952(2)
1953(4)
1954(4)
1955(1)
1956(1)
1957(2)
1958(3)
1959(1)
1960(1)
1961(1)
1963(2)
1964(2)
1965(1)
1968(3)
1974(1)
1975(1)
1976(1)
1977(1)
1978(1)
1979(1)
1980(1)
1981(1)
1982(1)
1983(1)
1984(1)
1985(1)
1986(1)
1987(1)
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