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校园生活(6)
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件出格的事
3月从上海回校不久,就与易老师一道去了第二汽车制造厂(郧阳地区十堰市)。学校与二汽合作举办的工业会计干训班设在总厂,我们花了一段时间对总厂、发动机厂、车厢厂、总装厂、齿轮厂、标准件厂……,还有与二汽配套的东风轮胎厂进行了参观学习和调查,并作了教学准备,于4月开始了《工业财务会计》(相当如现在的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结构,具体内容联系二汽实际,当时没有编出教材,只发了参考资料和部分讲稿)的教学,到7月办了两期,每期约70人。
10月到1974年元月由于这次办班有省机械工业局参加(该局系统也有一个班的人数参加学习),这次工业会计干训班设在丹江二汽转运站,两个班共100余人。这次系里是以派出一个教学小组的名义去的,由易老师、李老师和我三位老师组成,组长由我担任。这次讲课的基本内容仍是《工业财务会计》。
我们讲《工业财务会计》课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是:
一、工业财务会计概述
二、货币资金管理
三、工资管理
四、固定资金管理
五、材料资金管理
六、产品成本管理
七、成品资金和利润的管理
八、流动资金综合管理
九、专用基金管理
十、财务管理的综合平衡
十一、群众理财
十二、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
各有关管理的章节,一般都包括计划、核算与分析。如,产品成本管理的内容:产品成本管理的意义和要求、产品成本计划、生产费用的汇集与分配、在产品核算、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报表与产品成本分析。
这次教学活动搞得比较活,每个班分三个组,每讲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各小组都要讨论1次或两次,讨论后各小组向讲课老师汇报,最后由讲课老师点评、小结和布置作业。
在这届干训班的教学中我还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我在一次改考试卷中发现一学员的一道问答题答得特别好,不仅有基本回答,而且还提出问题、谈了自己的考虑和设计的做法,但他的整个卷子改完,按一般答案成绩计算只有60多分。我想给他100分,便与其他老师商量,有一位老师的意见有保留,为了使其他学员信服,更想使大家通过这件事将学习的内容学活,培养联系实际、研究实际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风。我将这个卷子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在两个班的全体学员大会上说明,并请按小组组织讨论,看这种情况能不能给100分,讨论后各小组的组长和一位代表,集中到教学组汇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再讨论做出可否的决定。组长和代表的汇报说明大家基本同意给100分,也有少数同学不同意,汇报会上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大家同意我的意见给予这位同学100分的成绩。
由于这次处理的成功,上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此就一直活在我的教学行为中。
![[转载]我的大学校园生活(6) [转载]我的大学校园生活(6)](//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工业会计干训班二汽第三期结业留影(第二排右第9为本人,第10为第二汽车制造厂财务处处长邹显信)
参与第二汽车制造厂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设计
二汽工业会计干训班第一、二期在7月上旬结束,二汽又向系里提出要求,请易老师和我参加他们的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调查、设计与制定。所以,我和易老师从十堰回校,稍事休息便又去了二汽——暑假又泡汤了。
二汽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调查、设计与制定工作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这个设计小组共6人——由二汽的财务处处长邹显信牵头,还有他们的三位科长,再就是易老师和我。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分为四个阶段:
一、调查学习——去过一汽、鞍钢、武钢,还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工厂。
[我第一次看到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核算问题就是在一汽的计划财务处。(当时只有工资核算;二汽是国内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问题的第一家;该计算机主要是对计划与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二、整理调查学习的资料,进行讨论与研究,提出对制度的设想;
三、起草制度和办法;
四、对起草的制度和办法的初稿,进行讨论研究与协调,并报领导裁决。
按分工我整理执笔写了《在上海的调查学习情况》和起草了《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办法》。
由于10月我和易老师要上省机械局和二汽干训班的课,我们参与这项工作进行到第四阶段,参加了1、2次讨论后,于9月底结束。
1973年近一年的时间我基本是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度过的,也因为我和其他老师在那里的工作关系,二汽接受了作为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要求。
也因为在二汽近一年的调研学习、教学和工作,我写下了心得:《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经济核算》(实际上它成为后来我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发表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注意解决好“财”的问题——对工业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核算的设想》的启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