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计人生:哲人导师两相倚

(2010-02-25 08:47:59)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

杂谈

职场/励志

情感

文化

人文/历史

知识/探索

财经

校园

分类: 会计名家

会计人生:哲人导师两相倚
    近日,收到某出版社的邀请,告知我的导师于玉林教授已经入选该社近期拟推出的“中国会计大师”系列传记,同时要求我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写份千字以内的“导师印象”。思索良久,不敢下笔,但又不能拂出版社的信任。延至昨日,终于完成了这份随思而记的小文。

我的导师=会计学家+会计哲人

    细算起来,结识我的导师于玉林教授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第一次记住于老师的名字,是在1980年3月刊出的《会计研究》创刊号上,在有幸拜读了他所撰“试论会计监督”一文后,即深为其独特的专业见解所感染,那年,我正在湖北财经学院会计系上大一;读到于老师的第一本书,是他与李宝震先生和李明珠教授共同编著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会计学原理》一书,深为其完善的体系结构与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我们将其列为备考次年硕研的重要参考书,那年,我读大四;收到于老师写给我的第一封亲笔信,是1992年春,因此前《现代会计》曾将一笔二十七元的稿费错付与我而被我退回后,他作为编辑部的主任在赠送我该刊1991年的6 期杂志时所附的一封感谢信,深为严谨朴实的工作作风所折服,那年,我在湖北农学院任教;第一次面见于老师,是1994年7月24~26日在天津财经学院举办的“全国部分高等财经院校首届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上,他作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倡导者、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周密策划事无巨细,我深为其学高德重的学者风范与和蔼亲和的人格魅力所震撼,那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也正是这次会议期间他给予的当面指点与鼓励,使我在当时对自己的专业道路究竟如何发展深感迷茫之际,果断确定考博深造目标,并蒙先生不弃,于1996年9月将我收于门下,得以不惑之年、本科学历融入其科研团队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十年来与先生的交往中,从普通读者身份神交到以弟子身份接受先生的耳提面命,及至毕业十年来每遇专业困难和人生抉择讨教先生时,他渊博的学识与严谨的学风,淡泊名利的坦荡襟怀和正直学人的品格情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其用电话、邮件和贺卡等方式给予学生画龙点睛式点拨中所隐赋的金钥匙,铭恩之情难以言表。但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他那善于以经济学的深厚功底、曾经讲授哲学所养成的思维模式,在以会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领域中耕耘所体现出来的不断学习并善于学习的精神,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并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嫁接、移植和渗透来探求开创会计研究新领域的教学风格,创新的会计思维理念和缜密的会计理论研究逻辑思维,简明而富有哲理的会计专业语言,所倡导的会计研究无禁区、不能就会计研究会计的理念,与弟子教学研讨中的专业敏感和不时闪现出的会计思想火花,以及注重引导我们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解剖、阐述和论证会计专业理论问题的独特教学方式,使我们受益之多无以计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生与时俱进,勤于耕耘,可谓著述等身,硕果累累。虽然其品种繁多,但我们可以从其所著《现代会计概论》(1986年)、《会计学总论》(1994年)、《现代会计百科辞典》(1995年)、《现代会计结构论》(1997年)、《现代会计方法学》(1998年)、《大会计学概论》(2002年)、《现代会计哲学》(2002年)、《会计系统工程学》(2005年)、《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2004年)到《广义会计学——基于大会计总体结构的研究》(2006年)等主要著述的标题确定到内容结构设计中,细品出其所传递的一个信息和贯穿的一个重要哲理,即研究问题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先生对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极其注重弄清其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从不人云亦云,总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几十年来,正是先生这种言传身教所给予我们难以计数的无声启示,也诠释了他所所一贯倡导的重要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会计学家很多,但兼具哲有不多;哲人不少,但哲人中懂得会计的也不多。因此,我心目中的导师不仅是一个会计学家,不仅是一个会计教育家,更是一个会计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会计哲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