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曾受邀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与20世纪会计理论发展相关的小文,主要是对近百年会计理论发展的阶段进行了简单梳理。近有朋友来邮索取本文,故特借此角分3期连载,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西方会计理论演进:基本阶段与主要成果(续2)
五、 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
尽管目前在现代会计理论形成的时间划分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会计学家认为,进入20世纪以后,才是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
(一) 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
1. 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加剧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内,由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致使其会计理论研究也迅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促使政府和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合规、有效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催生了以财务会计准则研究和制定为核心的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其次,是70年代许多国家陆续公布了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企业自愿履行范围广泛的社会责任而不应片面追求本身的盈利;第三,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发生了持续通货膨胀,动摇了会计上的传统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基础;最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业务的急剧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对国际经济信息传输方式与内容的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陈今池,1998)。正是由于上述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会计实务提出新的要求,才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会计理论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会计信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加深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大量干预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为了使政府达到既定的目标,会计在提供其所需的财务信息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例如,由于股份公司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上市交易股票数量的增加,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涉及证券交易活动的法规,但上述管理措施均必须考虑会计的需要。又如,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不因铁路或其它方面的垄断而支付过多的费用,即建立了测算并限制其利率水平的机构,以确保其资本投资所获纯收入的比率为“合理报酬”,这种比率的确定过程即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管理银行、储蓄及信贷组织的活动,也必须满足记账和编制会计报告的需要,并应允许政府机构对他们的记录进行定期的检查。再如,由于劳动工会组织逐步扩大,权力不断增加,所以也制定了要求他们提供定期财务报告的相应管理法规,随着社会安全及医药立法之类有关法规的建立,几乎所有企业和很多个人都需要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由此可见,由于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加紧实施控制,会计信息作为制定法律的一项基础就变得更加不可缺少。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工资与物价实施调控,以图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及控制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在评价诸如前述的各种政府行为之前,必须报告、汇总和研究大量庞杂的会计信息。
3. 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适时更新
由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电子计算机、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等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致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催生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电子计算机会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XBRL以及ERP等新的学术元素与学术领域。
(二) 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
1. 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的大规模积聚与集中,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逐渐形成。除了为数众多的会计学者从事专门研究外,一些重要的会计专业团体也开始大力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如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tistiu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和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简称ICAEW)等权威性会计团体,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IFA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现为IASB)和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ntergovernmental
Working Group of Experts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ISAR)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理论的完善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
20世纪60年代之前,学者们是倡导以演绎法替代归纳法并将描述性会计理论转变为规范性会计理论,即强调会计理论研究应当在确定会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会计假设推导出会计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则是倡导用实证研究方法代替规范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会计学者也有了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质疑;到了21世纪,西方会计研究界也尝试寻求超越实证研究方法的其它研究方法,比如人文诠释研究方法等,较有影响力并得到运用的人文诠释研究方法有象征互动论、德国批判理论、法国批判理论和构建论等,且在国际著名的一流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运用这些研究方法研究会计现象的论文(陈孟贤,2005)。
会计研究方法的逐渐规范化,对促进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一是注重以演绎法代替归纳法,由描述性会计理论转变为规范性会计理论,并且开始强调会计理论高于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成果,主要是以AAA和AICPA为代表的下属相关专门组织、专设委员会和专门工作组等形式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所形成的一批奠基性的成果,如AAA的专门研究报告(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简称ASOBAT)和AICPA的系列研究报告等;二是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进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后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以雷•鲍尔(Ray
Ball)、菲利普•布朗(Philip Brown)、威廉•H.比弗(William
H.Beaver)、麦克尼尔•C.简森(Michael C.Jensen)、罗斯•L.瓦茨(Ross
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等人为代表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
3. 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上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
自第二次大战结束开始,随着战后全球经济体系的重建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对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学说、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的思想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引起传统会计学科的裂变,会计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接受了经济学家的价值、收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并将其引进或者链接到会计理论的相关研究内容之中,强调会计的社会经济职能,从而扩大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致使物价变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环境会计以及资源会计等新理论与新学科逐渐形成。
(三) 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阶段
1. 现代会计理论内容的初步探索时期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会计实务,由于缺乏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方面即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企业主管人员可以任意干预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而大西洋两岸的执业会计师们往往都是按照惯例和传统来解释实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会计学者开始自由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从事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主要局限在于:一是方法保密,即不同企业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是保密的且处于不可比状态;二是目的单一,即会计目标主要是为了服务于计算应税收益的需要;三是理论缺乏,即大多数会计程序和方法缺少会计理论上的依据性指导与方法理论的系统研究(陈今池,1998)。
2.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引致的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增多,加之因全球经济危机所引起的经济萧条,许多公司陷入无力偿付债务的窘迫局面,为了使投资人在向股份公司投资过程中,能够根据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规范性的呼声日高。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38年设立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f Accounting
Procedure,简称CAP)为发端,美国和英国的一些会计专业团体对于改进会计实务和完善会计理论进行了重大努力,并发表了不少建议性的公报和专门研究报告。这些公报对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会计理论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催生了一批高水平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也使得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早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也存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局限:一是会计方法不统一,即不同企业仍然存在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二是理论对实务的反映不及时,即新发生会计帐务处理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三是财务事件频繁出现,即无法扼制一再出现的财务诈骗案件;四是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权威性不高,即会计专业团体发布意见的权威性令人置疑(陈今池,1998)。
20世纪70年代初期,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以后,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系统化,以及其研究形成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SFAS)和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简称IAS)不断发布,会计理论与实务才开始逐渐地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方法趋于统一,即不同企业使用会计程序和方法可选择性大大缩小;二是权威性逐渐增强,即负责健全会计准则的机构具有更广泛的政治代表性导致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三是研究范围日趋全面,即对会计实务所依据的会计基础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有组织的、更深入的研讨(陈今池,1998)。
因此,有专家认为,到20世纪的50~60年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就基本构建;而随着FASB在1978年到1985年间第1~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n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简称
SFACs)的先后发布,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按照“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的报告”为线索的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葛家澍,1998)。
3. 现代会计理论范围的全面拓展时期
人类社会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环境逐渐形成,高新科学技术开始对会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着新科学、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群体的发展,加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的普遍应用,促使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地被拓宽,导致古老而富有活力的会计科学体系构成内容开始出现新的生机,促使会计科学出现了研究空间相继扩大、会计理论不断创新、会计方法不断改革和会计学科逐渐拓展的新的发展趋势。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由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逐渐形成所导致的会计环境不断变化,会计理论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会计科学发展开始融入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进程之上,进入了现代会计理论研究范围的拓展与发散时期,由此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主导产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所导致的虚拟经营空间造就了提高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条件;全球经济分工的专业化与网络化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与制衡机制强化了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尺度;企业经营组织方式的集团化与跨国化所导致的产品属地观念改变增强了会计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贸易领域的全球性拓展对会计信息的适用性形成了新的衡量标准;货币资本的全球性扩张对相关会计原则的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全球性法制体系的相互渗透要求会计规范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考虑与其它法规的协调;新经济环境形成要求会计应当充分考虑以无形资产为主体的软资产确认和计量(许家林,2004)。
(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
会计理论发展与演进的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而源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围绕会计核算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范式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许家林,2007)。
1. 会计核算理论的创新性成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学习和引进英、德等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内所形成的会计理论文献构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部分基础。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文献在四个方面对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会计账务处理原理方面,有美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开创人之一的查尔斯•E.斯普拉格(Charles
Ezra Sprague)所著的《帐户哲理》(The Philosophy of
Accounts,或译《帐户的哲学》,1907);在财务会计方法原理方面,有被誉为“美国会计学泰斗”的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所著的《近(现)代会计学》(Modern Accounting:Its Principles and
Some of Its
Problems,1909);在财务会计理论内构成内容方面,有被誉为“美国现代会计理论之父”的威廉•A.佩顿(William A.
Paton)所著的《会计理论──兼论公司会计的一些特殊问题》(Accounting Theor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orporate
Enterprise,1922);在财务会计研究理念变化方面,有约翰•B.坎宁(John B.
Canning)所著的《会计学中的经济学》(The Economic of Accountancy,1929)等。
2. 规范研究范式的代表性成果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会计理论文献主要有:
(1)20世纪30年代的成果,主要是探讨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空间。例如由A.C.利特尔顿(A.C.Littleton)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演变》(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1933)、H.W.斯威尼(Henry
W.Sweeney)所著的《稳定币值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1936)、S.吉尔曼(Strphen
Gilman)所著的《会计的利润概念》(Accounting Concepts of
Profit,1939)、托马斯•H.桑德斯(Thomas H. Sanders)、H.R.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和U. 莫尔(Underhill Moore)合著的《会计原则的研究报告》(A 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Principle s,又译《论会计原则》,1938),以及K.麦克尼尔(Kenneth
Macneal)所著的《会计的真实性》(Truth in Accounting,1939)等。
(2)20世纪40年代的成果,基本上奠定了会计准则理论的研究基础,如威廉•A. 佩顿(William A.Paton)与A.
C.利特尔顿(A.C. Littleton)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1940)等。
(3)20世纪50年代的成果,体现出独到剖析会计行为规则及其规律的特征。例如由A.C.利特尔顿(A.C.Littleton)所著的《会计理论结构》(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1953)和由S.S.亚历山大(Sidnery.S.Alexander)所著的《动态经济中的收益计量》(Income
Measurement in a Dynamic Economy,1950,又译《动态中的收益计量》)等。
(4)20世纪60年代的成果,体现出全面认识并系统论证会计的本质。例如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基本会计理论》(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简称ISOBAT,1966)、M.
莫立茨(Maurice.Moonitz)的《论会计基本假设》(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1961)、E.O.爱德华兹(Edgar O.Edwards)与P.W.贝尔(Philip
W.Bell)所著的《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 1961,又译《企业收益的计量与理论》)、R.T.斯普罗斯(Robert
T.Sprouse)和M.莫立茨(Maurice Moonitz)合著的《试论企业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A Tentative Set
of Broa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1962)、A. C.
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和V. K. 齐默尔曼(V. K.
Zimmerman)合著的《会计理论:连续性与变化》(Accounting theory : continuity and
change,1962)、P. 格林(Paul Grady)的《企业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初探》(Inventory of
Generally Accepen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1965)、N.M.贝德福德(Norton Moore
Bedford)的《收益计量理论:会计的基本构架》(Income Determination Theory:An Accounting
Framework,1965)、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 S. Hendriksen)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 ,1965)、R.J.钱伯斯(Raymond J.Chambers)的《会计、计量和经济行为》(Accounting ,
uation and Economic Behavior,1966)、井尻雄士(Yuji
Ijiri)的《会计计量基础——基于数学、经济学及行为学的探究》(The Foundations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A Mathematical,Economic,and Behavioral
Inquiry,1967)和《会计计量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1975)、西德尼•戴维森(Sidney 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Handbook of
Modern Accounting,1970)、R. R. 斯特林(R. R. Sterling)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Theory
of the Measurement of Enterprise Income ,1970)和《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Asset
Valuation and Income Determination:A Consideration of the
Alternatives,1971)等。
(5)20世纪70年代后的成果,则标志着现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的全面形成。其中最具典型的文献是自1978年开始到2000年,FASB正式发布的第1~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简称SFAC),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
3. 实证研究范式的开创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方法对相关经济与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会计理论界的一批年青学者,开始尝试将这一新的研究范式运用于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的早期,重点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等已有理论的验证,后来转向对会计实务的解释与预测,用实证的方法对不同企业与行业的会计惯例运用差异进行解释,并进而发现政府对会计政策的干预具有经济后果,公司经理对会计的关心与其报酬契约有关等一系列理论性的结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后,致使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相继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成果。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1)实证会计研究的两份开创性文献。一是实证会计研究早期的一篇论文,即1964年在芝加哥大学主办的《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春季卷(Spring)上,刊登的一篇由Nicholas Dopuch和David F.
Drake用数学模型来分析会计问题的论文──“Accounting Im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the Transfer Price
Problem”;二是实证会计研究的第一份专辑,即1966年《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在其出版的第1期增刊──《会计中的经验研究:论文选》(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Selected Studies 1966)中,所载威廉•H.比弗(William
H.Beaver)等人的8篇用经验研究模式研究相关会计问题的论文、所附的14篇学者们的评论文章与1篇会议综述。
(2)实证会计研究的六篇奠基性文献。尽管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得到快速发展,学者运用这种研究范式所形成的论文也如汗牛充栋。但学界普遍认为,真正具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奠基意义的则是1968~1979年间所发表的六份主要文献:1968年,《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在秋季号(Autume)所载芝加哥大学的雷•鲍尔(Ray
Ball)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菲利普•布朗(Philip Brown)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An Empirical 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1968年的《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增刊──《会计中的经验研究:论文选》(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red Studies)中,所载时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威廉•H.比弗(William H.
Beaver)的“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1976年,罗切斯特大学麦克尼尔•C.简森(Michael
C.Jensen)在斯坦福大学所作题为“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管制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The Regulation Of
Accountin)”的著名演讲;1978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罗斯•L.瓦茨(Ross
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在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主办的《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一文;1978年,斯蒂芬•A.泽夫(Stephen
A.Zeff)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主办的《会计杂志》(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第12期上发表的“‘经济后果说’的兴起──会计报告对决策的影响也许是70年代最具挑战性的会计问题(The
Rise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accounting reports on
decision making may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accounting issue of the
1970s)”;1979年,罗斯•L.瓦茨(Ross 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第2期上发表的“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The Demand for and Supple of
Accounting Theories:Market for Excuses)”一文。
(3)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研究的早期成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专业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纷纷转向运用实证会计研究范式,即有学者开始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程序与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两份有影响的成果:1983年,查尔斯•克里斯坦森(Charles
Christenson)的“实证会计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Accounting)”一文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第1期上发表;1986年,威廉•R.坎里(William R. Kinney)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第2期上发表题为“经验会计研究型博士论文的设计”。
(4)实证会计研究的标志性成果。1986年,对建立实证会计理论具有历史性贡献的罗斯•L.瓦茨(Ross
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1986)一书正式出版,由于该书对几十年间学者们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所取得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总结,在继规范会计理论之后形成了以分析和诠释资本市场相关会计问题为主题的一种新理论范式,从而成为实证会计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5)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总结性成果。1990年1月的《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上,发表了罗斯•L.瓦茨(Ross 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的论文──“实证会计的十年回顾(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2001年,《会计和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在当年9月和12月出过两期专刊,刊发了九篇对四十年间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评论的文献,对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九个热门领域里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述评。
4. 现代会计理论的综合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环境逐渐形成,高新科学技术开始对会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着新科学、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群体的发展,加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的普遍应用,促使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地被拓宽,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空间相继扩大、会计理论也不断创新,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成果。
(1)会计理论领域里的主要成果。主要有威廉•H.比弗(William H. Beaver)的《财务呈报:会计革命》(Financial
Reporting:An Accounting Revolution,1981)、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
Riahi-Belkaoui)《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1981)、肯尼士•S. 莫斯特(Kneneth
Most)《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1982)、夏恩•桑德(Shyam
Sunder)的《会计与控制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1997)、斯蒂芬•A•泽夫(Stephen A.Zeff )主编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问题与争论》(Reading
& Notes on Financial
Accounting,1998)、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 R.Scott)《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1999)、约翰•A.克里斯滕森(John A.
Christensen)和乔治•S.德姆斯基(Jcel S. Demski)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 An
Information Content
Perspective,2003),以及汉弗莱•H.纳什著《未来会计――一种规范的增值会计方法》(Accounting for the
Future――A Disciplined Approach to Value-added
Accounting,2000)等。
(2)财务报告领域里的主要成果。主要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委员会发布的《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1995)、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为AICPA)高新技术特别工作组(High
Tech Task Force)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研究报告》(e-Xtensible Financial Reporting
Markup
Language,简称为XFRMLXBRL,1999)和美国注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报告研究计划”的系列报告《网络时代的企业报告》(2002~2005)等。
(3)国际会计领域里的主要成果。主要有克利斯托弗•诺比斯(Christopher Nobes)与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比较国际会计》(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1981)、弗雷德里安•D.S.乔伊(F. D. S. Choi)、卡罗尔•安•福罗斯特(C. A.
Frost)和加利•K.米克(J. K. Meek)的《国际会计学》(International
Accounting,1997),以及戴维.亚历山大和西蒙•阿彻(David Alexander &
Simon Archer)《欧洲会计指南》(Miller European Accounting
Guide,1999)等。
险:主要参考文献
[美]R.G.布朗等著,林志军等译. 巴其阿勒会计论[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文硕、董晓柏等译. 会计思想史[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73~82;333
[苏]索科洛夫,陈亚民等译. 会计发展史[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39~51
陈今池. 现代会计理论[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25~33
陈孟贤. 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与反思[J]. 会计研究. 2007(4)
葛家澍,吴水澎. 会计学原理教程[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2~20
葛家澍、刘峰. 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3-31、38、44~45
郭道扬. 会计大典——会计史[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73;577~578;742~748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414~416;435~463
郭道扬. 试谈会计史上的五次大革命[J]. 财会月刊,1984(5)
黄炘强. 中外会计、审计大事记[J]. 广东审计,2002(2)~2003(7)
廖洪. 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45~49
潘序伦.会计学发达史[J] .立信会计季刊,1933(1)
冉明东,蔡传里,许家林. A. C. 利特尔顿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J]. 财会月刊,2006(2)
王建忠. 会计发展史[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87~188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序;2;18~20;129~148;185~240;281~303
许家林. 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教育国际化[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1)
许家林. 论会计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 会计师(理论),2007(2)
许家林. 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J]. 会计师(综合),2007(7)
阎达五. 会计理论专题[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6~8
易庭源著.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新战略会计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05~218
张文贤. 会计理论创新[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25
Nicholas Dopuch, David F. Drake:Accounting Im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the Transfer Price
Problem,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2,No. 1. Spring, 1964,
p10-24.
Michael C.Jensen(Harvard Business School),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The Regulation Of Accounting.Stanford
Lectures In Accounting: 1976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lifornia, 1976), p11-19.
Ross L. Watts, Jerold L. Zimmerman,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3, No. 1. Jan., 1978, p 112-134.
The Rise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accounting reports
on decision making may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accounting issue of
the 1970s,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No.1 Jan., 1978,p56-63.
Ross L.Watts. Jerold L.Zimmerman.The Demand for and Supple of
Accounting Theories:Market for Excuse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4, No. 2. April,1979, p273-305.
William R.,Kinney, Jr.,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Design for Ph.
D. Student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61, No. 2. April,1986,
p338-350.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