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会计·会计于我
严亭
高考填报志愿之后,开始了我的漫漫会计人生路。
家中有个姑姑是干这一行的,家人看我生得弱小,寻思着将来当个会计也不错。之前对“会计”并不陌生,会很自然地和“做账”联系起来,再通俗一点就是:算钱。
后来想想,当时真挺“无知”。
大一下学期,开了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这下诸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等新新事物可谓是让我叹为观止,就如同某一天我突然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这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把借方写在左边,贷方写在右边。”我记得当时老师这样说过,现在又回想起如今施老师问过的那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借就必有贷呢?”他继续说道:“我每每上《会计学原理》的时候,就很害怕讲这些,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可讲,我当时给学生的解释是‘这就像在打仗,一方怎么打得起来呢’。”是啊,诸如此类种种,对当时大一的我来说,是有很多疑惑的。感觉有点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不过后来我竟然也像小学时学拼音学算术一样地接受并吸收了上述理论云云,绝没有像排列组合中因屡屡答案不一致而焦头烂额,也没有微积分中因哪个推论理解不透而冥思苦想。看来,不管怎么样,我自己这关算是通过了:我自以为入门了。
《中级财务会计》接踵而至。直到现在我还以为《中财》是实务之重中之重。我的中财老师师德一流,她学术算不上那个啥,但讲课那超认真的,非常注重细节,一个东西乃至其引申出来的相关方面不分析个清楚绝不罢休。她也是后来被我们一致誉为最能让学生感到充实的一老师,真一好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嘘,自打学了中财,我们同学都感到对“会计”这门职业有了个大体初步系统的了解,我们也梦寐以求地摸到了会计凭证、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等等。
接下来《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现代审计学》蜂涌而来,我深刻地明白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试想,现如今那么多行业,就其中还曾被我不堪地曲解的“会计”就这么博大精深(因为我很清楚我所学到的还只是凤毛麟角),我很震惊。
打个岔,大一时听过一“叱咤风云”的人物的讲座。是高两届的学姐,身子骨儿跟我差不多,不过人家那内力可深厚多了,那小女子一次性就通过了CPA。在那个我们不知“注会”为何物的时代,瞧着学姐那气宇轩昂的姿态,我们心动了。我考注会的那股劲儿与从学姐那一张一合的嘴中“挥发”出的豪言壮语是分不开的。我现仍在继续,但一路走来,感触颇深。辛苦那是肯定的,但更多的是在考验自己,能力和毅力。
没有想太多,我决定考研。有好几个朋友说过本科读会计,硕士学财务管理不错。我本也觉得还行,前者实务性较强,后者则注重理念,二者合一岂不很好?但当我二者择其一时,我才发现我才意识到:我喜欢会计,我舍不得。
虽然才短短四年,但它给予了我很多。
我一度为自己年少时对会计的误解感到可笑,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像当初的我一样的“门外汉”(仅针对会计方面),所以每每别人说会计啥啥时,我也不作反应。我觉得我首先是获得了一门知识,虽然还只是极小一部分。重要的是我感受得到我学的东西的真实存在,它不空洞,它是有意义的。
会计让我看到了它的逻辑性。譬如其中的“谨慎性原则”就让我很受用。我的性格让我的思想与它产生了共鸣:有道理。我觉着它是一门科学,虽然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但试想:经济学中的关于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等的分析和研究不都要依靠假设吗?虽然现在中不一定满足某些假设,但这至少给了人们一个分析问题的方向,一个大体的轮廓,甚至是一个思考的余地。
会计不是自然科学,它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注定了其另一“伟大”品质:与时俱进性。会计让我,会计要求我不断吸取新的东西,它激发我学习的热情,它令我努力。
我热爱会计,我相信,它也热衷于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