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物学理论解释《南京!南京!》

标签:
南京动物学理论杂谈 |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世纪惨剧。日本军队屠杀几十万中国战俘和平民的恶行,让我无比痛恨。但,我心里一直存着疑惑,是什么让日本兵如此嗜杀成性?日本军人肆无忌惮奸淫烧杀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人的理性,表现出一种登峰造极、嗜血变态的兽性。如果说是因为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军队大规模伤亡,招致了日本兵的疯狂报复(好比清兵南下时制造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大致说得过去。但事实是,国民党军队在外围保卫战中呈溃败之势,日本军队几乎兵不血刃攻取南京。
前几天读了一本动物学专著——《狩猎台上的风景》(作者:乌勒斯-卡伦斯,翻译:黄以天、解焱),终于找到了答案——
虽然捕食者通常不会杀死超过它们所需的猎物,但是过度捕食的报道还是偶有所闻。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逃脱的猎物的无助会激发捕食者杀戮的本能,就发生了这样的异常行为。在生态学家汉斯-克鲁克报道的事例中,一群斑鬣狗浪费地杀死了110只被暴风雨困住的汤姆森瞪羚。与此相似,闯入家畜围栏中的老虎或豹子有时也会大开杀戒。(页74,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如果套用这条理论,把日本军队看做捕食者,中国军民看做猎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是中国军民的无助,激发了日本军队恐怖的杀戮欲望。我们回顾南京大屠杀,总有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大部分中国军民是束手待毙的——50个日本兵押解着一个师的中国战俘到城外活埋;一个排的日本兵俘虏几千中国百姓;2个日本兵令300多名中国平民互相捆绑在一起,然后机枪扫射......作家刘亚洲曾尖锐地指出:“那些被俘虏的中国人,在刺刀面前表现得像羊一样驯服,听由日本兵一个一个杀死。别说反抗,他们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
看了《南京!南京!》,许多观众咬牙切齿地咒骂日本人,这当然没有错,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灾难的造成,难道我们自己没有责任吗?如果说日本人的暴行是骇人听闻的,那么中国军民表现出的奴性也是骇人听闻的!古今中外,城破人不降、鱼死网破的例子比比皆是。打不过就守、守不住就退,退进城里巷战,把每一条街道、每一间房屋都变成碉堡、要塞,让日本军队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就算最后仍是一死,也死得重于泰山。可惜,我们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见到这样的场面,就是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也罕有所闻。
如果中国人中多一些宁死不屈、杀生成仁的张自忠将军,抗战大概就不会长达8年之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