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电视台李响.高璇一行前来采访

标签:
回忆录历史人物杂谈地方史 |
分类: 清林接受媒体采访 |
录制内容:中秋节、重阳节
回忆照片:2015年1月30日开原电视台李响、胡昕前来采访,31日播出。下面五幅照片系依视频复制,做个纪念。
录制内容介绍: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
嫦娥奔月
为什么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最早的原因是月亮上的阴影。我们现在知道是遍布月亮的环形山,但是古人却不知道,只能是漫无边际的自由想像。
日是“阳”之极,月是“阴”之极。月亮之“阴”形成了蟾蜍和兔。于是,人们认为月亮上还应该有应该一个“阴”的代表——女人。是以,“嫦娥奔月”应运而生。
记录嫦娥故事的最初文献是《淮南于》,〈览冥训〉里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于是人们又在月亮上增加了一个永远在砍伐桂树的吴刚,给月亮上增添一点生气。人们又让玉兔不停地捣药,幻想配成飞升之药,好让嫦娥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给凄凉的爱情故事留下一些温馨的祈盼。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