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山城寺庙山水考察(综合稿)

标签:
互联网开原开原图片杂谈 |
分类: 开原风景名胜及地名 |
龙潭该寺西距龙王嘴子一里,东距纪家二里。山城原为汉末唐初的高句丽山城,龙潭寺在威远堡东北八里的龙潭山城内。区域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当时名称无可考。
据《开原县志》(1995年版)记载:龙潭寺“建于清乾隆四年”,即1739年。山西五台山演智大师,出游到此,看中这块山水宝地,遂开山创建禅林宝刹,至今已达二百五十年。乾隆年间,仅有大佛殿、龙王庙、山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增修莲花峰观音阁,1920年又修了东廊及僧舍,1941年对各殿与钟楼进行了改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寺庙建筑群。
民国本对龙潭寺有记载:
由威远堡出柳边,东北行,有连山作环形,周围九峰,山口在东,可以随人出入。僧人就其地势建设一门,题其额曰:九鼎龙潭寺。在山坳中,前有二潭,水深莫测。从此登山,远望,烟树苍茫中,藏有古寺数处。
这里说的“柳边”即清朝修筑的柳条边,从威远堡边门通过。因龙潭寺在寇河之北,去龙潭必然出边门,所以称“出柳边”。“连山作环形”,是说山呈环形,有九峰环抱。此山为长白山支脉哈达岭的余脉。后来省略山门外的“朝阳”、“迎辉”二峰,而改称“七鼎龙潭寺了。”
龙潭山门,古雅、深邃,有诗为证:“初到山前不见寺,百步如行大隧中。”(原子申 清末童生)
寺院正东为山门,山门上方筑有魁星楼,从地面算起,门楼高约十三米。正对山门的高大建筑是正殿,它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后靠叠翠峰。院门高耸,刻有“禅林”二字。门旁还建有钟鼓二楼。正殿也称大佛殿,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佛像。两侧有配殿,北为禅房,南为和尚休闲之地。大殿后,依次向上有四台,各台也建有庙宇,加上正殿,共五台,故也称“七鼎五台龙潭寺”。
正殿前,有水二潭,东西并列,四季不竭。相传龙潜潭中,阴雨时,还喷云吐雾,笼罩山顶,故曰“龙潭寺”。
观音阁建于潭南山腹中,石阶高耸,丛林掩蔽。观音塑像置于阁中。佛家寺院,除供俸如来等佛祖圣像外,多设偏殿,供俸观音塑像。观世音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知名度很高。信众称她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音塑像最初原为男性形象,到了唐朝,出现部分女性形象,唐以后,寺院中的观音菩萨都为女性形象。观音阁香火极盛,女信徒更多。
旧日,龙王殿在北山脚的台地上,殿门俯视双潭,南与观音阁相望。今在龙王殿的遗址上,建起伽蓝殿,新请汉白玉玉雕伽蓝菩萨像置于其中。
在观澜峰下的西沟山崴里,建有普同宝塔,坐西面东,遥望观音。塔高二十七尺,通六级,四级覆瓦顶,为禅丈形。塔内108孔,为存放圆寂僧人骨灰之用。
1926年,开丰铁路通车,更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开丰汽车公司还年年投资,修筑景点。在七峰之顶,各建凉亭一座,为木制六角形,联络各峰之间的山路。险段还安置扶栏,涂抹红漆。远望山色,红绿交映,更为龙潭添彩。每到假日,新老两城学校、社会团体,均来旅游,日达千人。
近年,在释正民大师的主持下,筹资新建一座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位置选在正殿后山腰的平台上,与正殿、山门构成建筑的中轴线。
龙潭寺在建寺的前二百年中,香火很旺,僧人多达三十余人。农历每月初一、二月初八、三月十五、四月十八、五月十三、六月十九、七月三十、八月二十二、九月三十、十月初八、十一月初四、十二月初八等日,寺院都有固定的佛事活动和庙会。其中,历年都以“四月十八”为最兴盛。
“文革”期间,龙潭寺遭到严重破坏,庙宇被砸,佛像被毁,和尚被撵出山门。
早在1962年,龙潭寺就被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被确认为铁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确认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僧人回庙,恢复佛教活动。
1993年,任命释正民大和尚为住持。释正民原为长春般若寺的僧人。
1993年,辽宁省林业厅把龙潭山城列为省级森林公园。开原市政府也把龙潭山城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
龙潭寺是久负盛名的十方丛林、禅宗道场,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
相关链接:关于乾隆皇帝赏赐楹联和诗词问题
拙作《五朝重镇开原》出版后,发现第十三章《龙潭寺》(358页)有一段误记,即: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第二次东巡,出威远堡边门,到龙潭寺,并登上‘七鼎’最高之峰拂云峰,观看龙潭山景。乾隆兴致很高,吟诗作赋,并写数幅楹联。”
此段应删去。经查《清帝东巡》(含清宫档案)等书得知:乾隆帝第二次东巡,并未途经龙潭寺。乾隆北上路线是先经内蒙科尔沁到吉林,从吉林南下经柳河、清原(入英额门)、新宾、抚顺,到沈阳。乾隆所行路线,距龙潭寺,最近点是英额门,也超过二百里。看来,此段文字虽有出处,但属传说,应删去。那么,这段“传说”是怎样产生的呢?据推测,是这样:英额门,当时是开原县城守尉辖区。乾隆皇帝到达英额门,开原的城守尉、知县等官吏定到英额门迎送。或许,知县、龙潭寺住持等人,奏请皇帝,赏赐楹联,于是龙潭寺就遗留下乾隆的楹联和诗词。
图片说明:
龙潭寺内景
在山门前,我见到了龙泉寺复建规划图。图的右上角书有:方丈释园霖;监院释道净。进得山门,便见到庞大的龙泉和高耸的寺院。与从前相比,龙泉面积扩大数倍,周边镶嵌大理石,并绕以栏杆,规模可称壮观。龙泉北侧,立有小型纪念碑,上书:“王磊:辽宁抚顺人。2007年来龙泉寺烧香敬佛,见寺前莲花泡淤泥充塞,失去昔日岸上垂柳、水莲花盛开、鱼儿畅游的美景。发普提心,捐十余万元重修。于当年七月竣工,再现昔日美景,刻石以记之。”落款龙泉寺,时间2007年7月。
庞大的殿宇群,正在热火朝天地的施工。楼台殿阁框架基本结束,工人正在做外部镶嵌和内部装修。布局大致是:在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中有大雄宝殿、后为舍利塔。在天王殿前,西有钟楼,东有鼓楼。大雄宝殿两侧,西有聊房,东有斋堂。西山脚平台,正在兴建娘娘庙。在东山脚高地,也在修筑楼台,暂时还叫不出名字。
总之,新建的寺院虽未竣工,但已初现端倪,规模宏大,出人意料。于是便产生两个念头:一是寻找古寺遗迹;二是拜访复建主持道净师傅。
我来过这里数次,环境熟悉,故轻车熟路,找到了北山南麓的五棵松。遗憾的是,插入云霄的古松少了一棵。五年前我来,靠东的一棵古松就枝叶枯黄,生怕它死去,果如所料。劫后余生的这四棵松柏,当是龙泉寺院最珍贵的遗迹了。古松下,立一石碑,上写:“万古钵传”,下刻小字,不清。碑后有数座古墓,没标明葬的何人,但定有开山始祖纯真和尚。
向一位经营寺院的小和尚询问住持释道净的住地,并告之要向师傅赠书。小和尚播通道净师电话,回答是欢迎我去。我们又打车去大台的龙国庵,释道净走出斋堂,说正等我。她领我到斋堂落坐。我向她说明来意,并順手送上两本《开原历史地名考》。我向她介绍:该书有龙泉寺的内容,还递上一篇新近写的《龙泉寺》打字稿。
道净师双手合十,连连称谢,并说一定拜读。话题转到道净师的功德及经历,她说:
我现在是龙国庵住持,监管龙泉寺复建。龙泉寺于2006年农历4月27日动工,至今近三年。建筑项目包括动迁学校、修筑寺院、修桥筑路,投资过千万。工程造价较高,大雄宝殿的一个大理石柱子,就一万元;多尊玉石佛像,价值更高。
道净说,修筑龙泉寺是我父亲的点化。我父今年八十岁,住马家寨。至于派系,道净说属天台宗金鼎毗卢派。我的师傅是方丈释园霖。谈到做善事,道净说俗家对我信任有加,竟给我起了“小白龙”的绰号。我不能辜负善男信女对我的期望,未来还将在开原老城的庙宇复建中,有所作为。
最后,道净对我说,原有的龙泉已发现,位置在大雄宝殿附近。此井保存良好,一旦工程完毕,就可参观。
我告辞起身,道净师让我稍等。她进里屋,拎出一兜水果递给我,说,这是昨晚八月十五的供果,请收下,祝全家幸福。道净师傅,一直送我到山门外,方双手合十停下脚步,我也拱手致谢!
等车期间,我与庙前的一位乘凉老者搭话:“道净师傅是你们马家寨人?熟悉吗?”“熟悉,都是老乡。她父亲八十了,住马家寨,名叫周殿君,母亲早年去世。”老人颇为自信地告诉我。
我们一家四人,登上返城车,回开原了。
附录:马
1995年版《开原县志》记载:“后山城遗址:位于马家寨乡马家寨村,为高句丽时代遗址。”《奉天通志》在开原县“金家沟河”一段记载:金家沟河“迳西流马家寨村南,村北坳中有龙泉寺,称县境名胜。”这里说的“县治”指开原老城,“治”指政权机关所在地,也称治所。
马家寨是个古老的地名,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就有“马家寨屯”的记载,并说,一旦战争,“马家寨可设伏也”。
到了清朝,马家寨更被重视。据《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马家寨位于开原老城南60里,是盛京内务府御果园。由掌仪司所属正白旗园头李姓承领庄地,驱使旗丁承种,交纳果差。额定园头榛子265石,山楂3.23石,雉85只等。另附加征担驮银、车脚抬夫银、包裹席片钱等杂项。
如今,马家寨已重建御榛园。皮薄仁香的榛子远近知名,畅销省内外。马家寨屯更是今非昔比,成了乡政府所在地了。
附记一笔:
我的学生王浚,熟悉马家寨民情。他曾向我讲过一则流传于马家寨的神话。
古时,杨二郎赶山,曾挑着两座山,从马家寨经过。可巧,扁担折了,两座山就落在马家寨的村东与村西。村东的叫东孤山,村西的(实际在金家寨西)叫西孤山。这是两座孤单单的高耸的石头山。
如若不信,可去北山崖(东孤山之北)察看二郎神的“托山手印”。王浚说,大手印,被游人摸得溜光。手印的直径达一尺。大手印的下面,还有一石洞。
1998年秋,笔者曾去过古城子、王皋城。老伴崔桂兰听说那里山高路远,又是古战场,怕有闪失,不许我带相机,留下了《古城子》、《王皋城》二文缺少插图的遗憾。
对开原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的大侄高文华,知道我的烦恼心境,特意于 2002年5月15日,陪我再到古城子、王皋城考察。这次,如愿以偿,圆了我为《地名考》增加插图的梦,也满足了部分读者企盼增加插图的愿望。
《奉天通志》在“清河”条记载:清河“又西流迳古城子村西,村北山上有古城遗址,俗名榴城,建置年代无考。”在“哈达山脉”条中说:“古城子,城东九十里。周围险固如城,相传昔年国朝屯兵于此。山岭有城基、房基焉。”这里的“国朝”意在指清朝初年。1995年《开原县志》也记载:古城子山城“为高句丽时期的山城”。到了明朝,这里成了女真哈达部的都城,遂改称哈达城。
“城依山势而筑,呈环形,周长约1100米 ,土、石堆筑。出土有陶器、铁器残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辽北重镇──开原》136页。)
1998年秋,笔者曾到过古城子。在考察中发现,横阻山口的山梁是假山。它,造型规整,东西长约五六十米,底宽有三十米,有四层楼高。据当地老农说:1953年发大水,假山底层冒水,冲垮一段,见底层有条石做地基。可见此假山工程之浩大。原山门在假山西,因山断沟深,不易行走,人们又在假山之东,另开一条山路,以备进山耕地,砍柴。
如果你从假山东的小路爬上东山脊,绕环山而行,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仅是走在山梁上,还脚踩在山城的土墙上。山墙随着山脊地势时高时低,在两峰之间的坳处,更是格外加土,墙垒得更高。使人相信,这座榴城确系高句丽山城。当你最后转到山口的西山峰,你会发现,山顶有烽火台遗址。你站在遗址上,向东北一望,整个榴城,一览无余。群山环绕,峰峦迭起。无怪清朝诗人张峻德说:“独有高低峰六处,峭壁为城缭绕芳林木。”中间是盆地,面积可达十几亩。“吐满榴花红簇簇”的景致虽然没了,但玉米丰收的金秋景象却尽收眼底。
古城子山下城
在屯西公路边上,顺公路还能见到一段古城墙遗址。在残墙下还立一石碑,上刻“古城子山下城遗址”。当地一老翁说,我小时,墙址还有一人高,几十年过去了,墙址逐渐被犁平了。
古城子山城照片:
1 古城子山城东山口
西龙湾山城在今开原市靠山镇西龙湾村东。
一股低矮的山脉,从东向西蜿蜒而来,长约五六里,快到尽头时,向南一拐,形成一个高耸的山头,宛如一条苍龙盘卧在这里。在龙体南侧形成一个“湾”。柴河就在湾南由东向西穿过。“龙湾”屯(东龙湾)由此得名。后来,龙头西又增一屯,遂称西龙湾。民国本《开原县志》也记一笔:“西龙湾龙潭寺”。在柴河沟,龙潭寺的知名度很高。
2004年7月4日,我慕名来龙湾考察。我从西龙湾屯东下汽车,沿水泥台阶爬上山顶。正门冲西,上书“龙湾小学”。进得门来,我就登上西围墙,向南,左转弯,走了一圈。目测,围墙遗址周长二里有余。西墙、北墙遗址高三四米,宽也三四米,其他两面,高只一米左右。站在北墙高处观望,见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长约250米。这长方体山城,正座落在龙头上。西南角(墙内)还有一蓄水池(俗称龙潭),周长六七十米。当地人说,五十年前这水池又大又深。传说潭中有龙,所以清朝建庙,称龙潭寺。后来,这条龙又跑到北边的(五里之外)龙王沟去了。
当地人说,这是座高丽城,可史书不见记载。若从围墙遗址与蓄水池的建筑模式看,的确符合高句丽族的建城特点,因而可以初步断定,龙湾山城为高句丽山城。
在山城后院,我见到几块碑石,其中一块上刻“大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字样,可见此寺历史悠久。据当地魏树范、王左昌两位老人介绍:“文革”前,龙潭寺后院有正殿,中供佛祖,东供关公,西供娘娘。佛殿门前,左右两棵古松。魏老说:“六十年前,他在这里念书,就有这两棵松柏,今日健在,真是万幸。”王老说:“山门内西侧,还有钟楼,挂有800斤大钟。农历四月十八最热闹,有娘娘庙会。”
到了清末民初,高等小学建在庙前。于是这里成了柴河沟的教育圣地,很多志士仁人,如高崇民、高存信等都毕业于这里。
据在这里读过书的吴长明先生说:“这里环境忒好,眼亮。这里是出人才的地方。”
清河水库是辽宁省第二大水库,截流清河而成。位于开原市新城街东22里。坝下2里就是清河区。
清河水库,1258年动工兴建,1959年7月拦洪,1960年蓄水运行。库区淹没土地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000亩,迁移人口1300人。最大库容量9.7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5亿立方米。
拦河坝高(海拔) 138.1米,实际坝高39.6米。坝顶长1622米,宽6米。1966年8月,利用清河水库资源,兴建电厂。1975年末,投产发电。扩建工程结束,装机总容量130万千瓦机组,列全国第一。清河水库环境幽雅,库区南北,群山起伏,峰峦叠嶂。一湖碧波,烟雾浩渺,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真旅游者好去处也。库区南沿,有明代广顺关遗址;库区北沿,被淹没的明代尚阳堡城遗址和莲花泊(即“开原八景”之一的“莲渚薰风”)遗址,更使清河水库蒙上历史文化丰韵的神秘色彩。
库区南沿是崎岖僻静的旅游景观带。包括度假村、龙泉山庄等十多处景点。
坝下即清河区市区。该地,原为古老的(具有五百年历史的)汪哆罗束村。“汪哆罗束”是满语,原意是富饶的河湾,后成为清代二级围场的专用术语(汪哆罗束围)。
汪哆罗束屯南,即峰峦叠翠的九磴山。
市区南侧是清河电厂。装机130万千瓦。
所以说,清河区是座新兴的水电城、旅游城。
如今,库区南岸景点已初具规模,门、亭、楼、阁、廊、道,一应具备全。如果能在北岸搞点“尚阳堡遗址工程”,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图片说明:
上图,清河水库风景。此图,依《开原县志》(1995年版)的插图复制。
下图,清河水库风景。网上下载。
南城子水库风景区
南城子水库距开原市区35公里。
南城子水库,1958年8月破土动工,1959年11月合拢,1961年蓄水运行。水库坝长1134米,坝高30米。库容量2.06亿立方米,相应水位154.5米,灌溉面积9万亩,养鱼面积1万1千亩,是座防洪、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水库北岸是险峻陡峭的石龙山,山高林密,鸟语花香。水库南沿,岸边是东西向的河谷通道,即明清驿路,东通叶赫,西达开原老城。路南不远处,便是明长城遗址,东起莲花街西南五里的镇北关,西至南城子。这里,既有“康熙过茶棚”的历史传说,也有“石龙斗恶魔”的民间故事。可见,这条叶赫大沟,历史文化底韵多么浑厚。
南城子水库风景区的开发,已列入开原市旅游规划蓝图。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辽北地区新兴的游览景区。
相关链接:水库发展远景
由于吉林省梨树县在叶赫河上游修建了转山湖水库,拦截大量流量,致使南城子水库未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如果上级水利部门能在西丰郜家店地区兴建水利设施,将寇河水向北引入南城子水库,那将大大增加该水库的库容量,甚至可以发电。倘若邻县缺水,还可北输昌图。库区周边的景点,也可增加。
图三
莲花村的古老自然景观
按语: “莲花村”是现代称呼。明朝时叫棉花街,是镇北关的关前市,即棉花市场。清朝康熙年间还称棉花街,到清末就称莲花街了,皆因屯后洼地有莲花而得名。在民间,还是叫棉花街的多。我们记事时(1940年前后)行政系列已叫“莲花村”了,可民间,还是叫棉花街。此时的莲花村,横跨叶赫河两岸,与现在的莲花镇规模相当,。
二十世纪初年(清朝末年),莲花地方虽处移民开荒的后期,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仍是当时的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
百年前,山岭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草茎、树叶,它们腐烂后不断散发缕缕青香。沟谷山坡上花草丛生,中间夹杂一些药材。
春天到来,冰榔花顶着冻茬,开着紫红花,接着是耗子花、达子香,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儿,一茬接一茬的开着,直到下雪。
远望山岗一片葱绿。虽没有原始森林,但三四十年的杂树为数不少,以柞树、桦树、杨树、榛子树为最多。虽年年都打柴伐木,但山沟里仍是树木丛生,高耸入云。要想从林木中走一趟,实属不易。这里空气清新,早晚都浓雾迷蒙,大量的鸟兽栖身其中。
走进山林,一片幽静。坐在树下,上望有鸟巢,细听有鸟叫;低头看爬虫,一下使寂寞的山谷热闹起来。
夏天来了,老太太常喊:“老鹞子抱小鸡了!”,还有一种鸟,迎风停在半空中,好似直升飞机,群众看见这种鸟说:“水罐子半天停,一下雨,像倾盆。”最使人讨厌的莫过于乌鸦了,它一飞过,就留下噪音:“嘎!嘎!”。人们议论纷纷,又该是谁家老太太、老头子被拉走了(死去)!
有山就有树,有树就有水。清清河水,长流不断。从山坡向平原走去,景致一新。这里是小动物的世界。河流两岸,宽窄大小不同的大片沼泽地,长满了杨柳树、水草和芦苇,有片片香蒲草、紫花开在其中。小水池和泉眼接连不断;天空中小鸟上下飞翔寻找食物,青蛙在草丛中乱窜,寻找伙伴。沼泽地人们走不了,走河边一不小心,一陷多深,上不了岸。
下了河,水又清又凉,靠岸边就有泉眼,泉水不断,冒着水泡,一股一股的涌出。站在泉边看一会儿,就从泉眼中冒出来三、五只小虾,有稻粒大小;还有小鱼,都被泉眼中的水鼓出来,游向小溪中。什么地方是它们的老家呢?谁也答不出。趴在泉眼边喝几口泉水,清凉可口,还有些甘甜味道。
这仅仅是莲花街南北两侧的小河流域景观,中间东西流向的叶赫河则不同了。它的拐弯处,靠山的北岸,积水有一人深,可捉到半斤重的甲鱼和一斤重的鲶鱼、鲫鱼。淡水的蛤蜊也多。那真是“夏天捉鱼冬摸蛙,春秋抓的是小水鸭”。
走在大路上,那大车辙曲曲弯弯,高低不平。有意思的是屎壳郎(蜣螂),它将大路上的牛马粪滚成团,顺着车道沟沿途前进,人们怕脏都躲着它走。小学生看不惯,一边喊,一边用小木棍敲打它;打得它怕了,展开翅膀飞向天空。
山村一片寂静,只有山脊上放牛郎的歌声、吆喝声,使小桥流水人家有了生气。淳朴的农民,住在古老的草房里,周围夹着木障,一户两户一个屯。古道西风行人少,鸡犬之声不相闻。这里充满了朴素的山村景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动物也活动频繁。蝈蝈在大豆叶上不停地唱着,蜘蛛天天吃个囊饱,蟋蟀开始迁巢到农房的墙角,螳螂在石块上产了一堆卵,留下了子子孙孙。就是放牧童最害怕的地雷蜂也销声灭迹。一切平静了,冬天来临了。
孤榆屯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