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村屯 增家寨

标签:
百度百度图片互联网开原 |
分类: 开原风景名胜及地名 |
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对增家寨一带的地理环境有记载:柴河南支“源出本县上顶子山,西行,过蓝旗寨、黄旗寨、小寨子、大寨子,与北支会”。并说,这条支流清朝时称老古洞河。增家寨就座落在这条河的南岸,处黄旗寨与小寨子之间。这里山青水秀,野兽成群,历来是合围打猎的好去处。
村史
明末,清太祖奴尔哈赤将女真人编成八旗,併村民于驻地,即到带“旗”字的村寨,如黄旗寨、蓝旗寨。乌尔哈达逐渐荒废。这里的土地,招募汉人耕种。时有曾氏弟兄数人来此定居。人们称其为曾家寨。家家伐木为栅,防虎狼侵袭。这样的屯落谓之“寨”。后又迁入曹、田、韩、张、朱等人家。到康熙年间,已形成三四十户的村庄。
增家寨北山,长约五六里,山势挺拔,岩石裸露,树木苍翠,一片好景致。后龙头,就是从这段山岭中段,向南探出的一个山头。山头长得很形象,有龙头,有龙颈,再往北,还能看到龙身。后龙头西一里,就是增家寨屯。
后龙头,在增家寨村北里许,处柴河北岸。山如龙头,探入河中。头上,东西有二峰如龙角,山顶有一隆起如岗处,如龙颈,东接九孔玲珑山之陡峭山峰,如龙脊。再东,起伏二三里的山岭渐渐低下,如龙尾。其严峻处在龙头;其挺拔处在龙脊;其若隐若现处在龙尾。
惜龙头突出部分,在1966年劈山修路时,炸掉大部,只剩一个丈许高的峭壁仍孤立于道路南侧。据村中父老讲,昔年龙头山上,松柏苍苍,山杏野桃遍布岗岭。春来,山花似锦,直达山下。林中,百鸟争鸣,鹭飞于天,鱼跃于渊。时至今日,当年盛景已不再现。
后龙头山上,有两个土包,西边的高一些,东边的低一些。经考察认定,西边的大土包是座烽火台。台高约三丈,周围约二十丈。看来是就地取材,用毛石砌成。上部砌石已颓落,下部犹存。此台为实心台。登临其上,可东望黄旗寨、兰旗寨,西南望到一面城。向南望到吕家街沟中段,向北望到肥地沟中段。正西,有小寨子山阻挡,看不见东龙湾和柴河堡。至于东土包,则是一座小烽火台(副台)
。
在这西北距开原老城130里、西距柴河堡50里、西距明长城30里的地方,出现烽火台,令人不解。一般明建烽火台,多数排列在明长城两翼,少数建在城墙上。若说不是明建烽火台,那别的朝代也没在这一地区修过防御设施呀?若说是明建烽火台,那它就是柴河堡驻军的瞭望台。
《奉天通志》在“山水”篇极力赞颂:“曾家寨山: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空峦灵宝,响石飞泉,异花奇草,田丰土美。”对曾家寨山,古人还有记载:“去开原东南百余里,曾家寨之后山,有九孔,故名九孔玲珑山。”并说,九孔之中,有一孔为大穴,高丈余,甚宽阔,深不 可测。
增家寨的山水自古出名。增家寨后山,有九孔,孔孔相通,故名九孔玲珑山。九孔之中,有一孔为大穴,高丈余,甚宽阔,深不
可测。增家寨北山,长约五六里,山势挺拔,岩石裸露,树木苍翠,一片好景致。峭壁石缝中,遍生冷杉,有树龄二三百年者。远观,呈苍褐色。后龙头,就是从这段山岭中段,向南探出的一个山头。山头长得很形象,有龙头,有龙颈,再往北,还能看到龙身。后龙头西半里,就是增家寨屯。
当地村民,称此山为后砬子山。山势陡峭,岩石裸露。下临河曲,水面成潭,宽广十余亩,山光峦影掩映其中。惜,1966年劈山修路时,于潭南筑路如堤,与河水切断,潭遂干涸。
凤山就是增家寨屯的东山,在大寨河南。北距后龙头约三里。这里,山高林密,青一色的柞树,正适合群鸟栖息。据当乡人介绍,黄旗寨乡是林区,历来就是候鸟的栖息之地。前些年,成百上千的鹭聚集在这里,繁衍生息。2002年6月9日中午,我(高清林)曾到过增家寨。我站在后龙头附近的公路上,就见到那大鸟在凤山的上空盘旋,甚为壮观。有灰色的,那是苍鹭;有白色的,那是白鹭。
我向一位公路道班的同志请教,为什么鹭鸟年年春天都来这里?他说:第一,这里有无人砍伐、又无人打扰的大片森林;第二,附近地带,有大寨河,不缺饮水,不远处还有清河、柴河水库,鹭可在水边觅到鱼虾;第三,增家寨里,都是爱鸟人。
我的好友邹子勤在增家寨住了十五年。他曾写一短文,介绍凤山的情况,现转述如下:
凤山,山高林密。北坡,有生长六七十年的国有柞林,方圆数里。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渐有苍鹭筑巢繁衍生息,逐年增多。
近年,白鹭亦与之同林棲止。据专家估计,为数不下千只。朝阳初升,群赴清河、柴河、榛子岭水库嬉游觅食。暮则身披彩霞,群来归宿。山初无名。俗曰,“没有梧桐树,不招凤凰来”。此地山高人静,生态环境极佳,安得不招来如凤如凰的苍白鹭鸟?故起名“凤山”。
羊鼻子山
在村西二里的柴河南岸,有山北向,东坡有崖。崖上有五处陡峭的悬崖,形如“羊鼻子”。村人称其“羊五鼻子山”。老人们相传:当烟雨空濛,云雾绕山之际,如见五羊游跃山中,时隐时现,必为大丰收之年。故每当阴雨之天,人们多向西望之,期冀五羊再现。山北石壁下为柴河河曲,其水严冬不冻,亦一奇也。
位于黄旗寨乡谢家沟村(在增家寨之东10里)东北约四百米处,面积约八万平方米。遗物有陶片、鬲足、石斧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早期的人类遗存,时间约为十万年前;晚期的人类遗存,约为一万年前。
下面几段话及地图,摘自邹先生的考古笔记:
1966年秋,增家寨大队第四生产队,在队部迤西五六十米的地方平整土地,发现一个陶罐被铲坏,散落大量铜钱。铜钱径寸,以瘦金体字铸有“大观重宝”
“崇宁重宝”等字。铜钱共重六七十斤。后以废铜卖给供销社。
据考,在辽辽北出土北宋崇宁铜钱、大观铜钱的有四处。计有铁岭凡河沟大甸子、开原柴河沟增家寨、开原清河沟耿王庄北二道岗、西丰寇河沟忠信屯。民国二十年《开原新报》就曾刊登过:寇河沟忠信屯出土铜钱的新闻。
这些铜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都是崇宁、大观年间铸造的?为什么都埋地下?
大量铜钱的出土,说明辽金时代,开原东部山区,曾有契丹人或女真人村落或军事组织。铜币来源,当是宋朝所进贡品(岁币)。
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都是宋徽宗的年号(徽宗当政,七换年号)。从年代上看,铸币的时候,正值辽朝的乾统年间(1101—1110)。据史料记载,这时的北宋,每年要向大辽赠(纳)“岁币”白银三十万两。徽宗遂于崇宁、大观年间,铸造大量铜钱,再折算成白银,赠送(进贡)大辽。
康熙狩猎、驻跸曾家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玄烨东巡,历经四个月,五月回到北京。这一年,康熙年方29。亲率王公贝勒文武大臣出京东巡。翰林院侍讲高士奇,随驾同游,并撰写《扈从东巡日录》以记之。现依《东巡日录》记载,将康熙在开原东部山区的巡视、狩猎情况,做如下介绍:
康熙于二月十五日(农历,下同)启銮离京,三月初四到盛京。祭罢福陵、昭陵后,于三月初九去新宾永陵。十一日祭永陵,十二日离兴京。从铁背山开始狩猎,图经铁岭县白旗寨的嘉佑禅,直至开原东部山区。十三日,康熙率马队,首先进入开原东境的曾家寨,行围,射杀三虎,并驻跸曾家寨。十四日,康熙北上进入清河沟,又行猎,射杀二虎,驻跸哈达河,并凭吊先祖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古战场──哈达城。十五日,在耿王庄附近康熙率众越过柳条边,进入西丰围场鹞鹰坡。之后,奔向乌喇吉林。
在高士奇笔下,增家寨是满山春色,别有洞天,神凿天工,宛若天境。
早春三月,“辛酉,行万山中,春雪初融,地多泥淖,马蹄跋涉,登顿为难。时见天嶂,嵘嵷屹立,天际涧底,寒冰春深未解。唐人所谓‘只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也。老古洞在崖下,洞口如户,可容二人。内为石室,壁石隐然,有垆瓶状,西通十余步。东可里许,复露天光,有如悬镜。前有河流,乱石多具鸟兽禽鱼之形。旧为老虎洞,近易今名。驻跸曾家寨。”(引自《辽海丛书·扈从东巡日录》)
康熙的旅游路线是东起兰旗寨,西至增家寨。二十里山水,风光无限。
从《扈从东巡日录》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康熙在三月十三日,率马队进入开原东南境的柴河沟,游览老古洞山,九孔玲珑山(即增家寨后山)。狩猎后,“驻跸曾家寨”。后来,这里就流传着“康熙御井”等好多传说。
相关链接:康熙观看老古洞
曾家寨东北二十里,有一溶洞,叫老古洞(原称老虎洞)。康熙此次东巡,曾路过老古洞,并入内观看。圣祖幸临,溶洞出名,庙宇出现。该道观北与洞口相连,门前立有石碑,碑文大致是说:圣祖仁皇帝康熙东巡,路经洞口,入内观瞻,是我方民众的极大幸事,特建庙、立碑以做永久纪念。到了民国年间,庙主姓邱。邱老道是蓝旗寨人,自幼出家于老古洞庙。青年时尝与某妇有染。土改时,因庙里土地出租,被划地主还俗。时某妇丧夫,遂嫁邱,妇大邱十多岁,留下一个女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二人相继去世。世传老道葬于洞中,失实。
相关链接: 高士奇
高士奇杭州人,本贫寒之士,自挑行李入京赶考,卖字为生。大臣明珠赏识,推荐到南书房,任翰林院侍讲,名气渐大。因写宫内牌匾“天子重英豪”五字,得康熙赞许,晋为博学鸿儒。
按语:
注解:
1
2
3
4
康熙驻跸曾家寨
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从京师到盛京、到兴京,而后西进狩猎,在兰旗寨、黄旗寨一带,布下合围。猎后,驻跸曾家寨。从此“曾家寨村”名标史册。
搭建金顶黄罗帐的地方
康熙井
村名改了
传说
说的是曾家寨马家女孩,生来性憨貌丑。头生疮,口流涎,是个不着人稀罕的丫头。但说话类似咒诅,令人寒噤。金大力、曹半仙都死在她的话下。她见金大力扛着大车过河,就说:“看不把你累死”,大力就倒地身亡。她见曹半仙坐着小板凳腾空漫游,就说:“小心掉下来摔死”,半仙立即掉地摔死(引自于三江《马娘娘》)。后来,她在康熙选妃过程中,神奇般的变成美女,但结果还是很凄惨,没选上,忧郁而死。
附:邹子勤的打油诗:
增家寨
云锁山峰雾锁洲,乌尔哈达旧名留。
清皇遗井南山下,明戍荒墩北岭头。
故老传说金大力,令人又道马家妞。
从来文献疑参半,何必劳神去考究。
附录
增家寨位置图:
下图,后龙头。2002年6月9日,高清林到增家寨后山(九孔玲珑山)考察,并拍此照片。

康熙第二次东巡途经开原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