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老村屯  增家寨

(2011-08-05 10:27:05)
标签:

百度

百度图片

互联网

开原

分类: 开原风景名胜及地名

  古老村屯  增家寨

             文/开原  邹子勤  高清林

 

 增家寨  清朝初年写作曾家寨。

 位置  增家寨位于开原东南部的柴河沟山区,西距新开原120里,东距黄旗寨(乡政府所在地)12里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对增家寨一带的地理环境有记载:柴河南支“源出本县上顶子山,西行,过蓝旗寨、黄旗寨、小寨子、大寨子,与北支会”。并说,这条支流清朝时称老古洞河。增家寨就座落在这条河的南岸,处黄旗寨与小寨子之间。这里山青水秀,野兽成群,历来是合围打猎的好去处。

村史  增家寨自古以来就有先民生息于此。在增家寨周边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有石斧、石镰、红陶碎片等。又出土过北宋大观崇宁铜钱六七十斤,说明辽金时代这里为女真人村落,迨及明代,在村北后龙头山巅,建有烽火台,遗迹至今犹存。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占据这里,聚集成村。村名曰:乌尔哈达。西距五里的小寨子村,满语名为小铃铛。西距十二里的大寨子村,满语名为大铃铛。

明末,清太祖奴尔哈赤将女真人编成八旗,併村民于驻地,即到带“旗”字的村寨,如黄旗寨、蓝旗寨。乌尔哈达逐渐荒废。这里的土地,招募汉人耕种。时有曾氏弟兄数人来此定居。人们称其为曾家寨。家家伐木为栅,防虎狼侵袭。这样的屯落谓之“”。后又迁入曹、田、韩、张、朱等人家。到康熙年间,已形成三四十户的村庄。

 

 后龙头

    ——增家寨风景名胜之一         

 

增家寨北山,长约五六里,山势挺拔,岩石裸露,树木苍翠,一片好景致。后龙头,就是从这段山岭中段,向南探出的一个山头。山头长得很形象,有龙头,有龙颈,再往北,还能看到龙身。后龙头西一里,就是增家寨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后龙头,在增家寨村北里许,处柴河北岸。山如龙头,探入河中。头上,东西有二峰如龙角,山顶有一隆起如岗处,如龙颈,东接九孔玲珑山之陡峭山峰,如龙脊。再东,起伏二三里的山岭渐渐低下,如龙尾。其严峻处在龙头;其挺拔处在龙脊;其若隐若现处在龙尾。

惜龙头突出部分,在1966年劈山修路时,炸掉大部,只剩一个丈许高的峭壁仍孤立于道路南侧。据村中父老讲,昔年龙头山上,松柏苍苍,山杏野桃遍布岗岭。春来,山花似锦,直达山下。林中,百鸟争鸣,鹭飞于天,鱼跃于渊。时至今日,当年盛景已不再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后龙头山上,有两个土包,西边的高一些,东边的低一些。经考察认定,西边的大土包是座烽火台。台高约三丈,周围约二十丈。看来是就地取材,用毛石砌成。上部砌石已颓落,下部犹存。此台为实心台。登临其上,可东望黄旗寨、兰旗寨,西南望到一面城。向南望到吕家街沟中段,向北望到肥地沟中段。正西,有小寨子山阻挡,看不见东龙湾和柴河堡。至于东土包,则是一座小烽火台(副台)

在这西北距开原老城130里、西距柴河堡50里、西距明长城30里的地方,出现烽火台,令人不解。一般明建烽火台,多数排列在明长城两翼,少数建在城墙上。若说不是明建烽火台,那别的朝代也没在这一地区修过防御设施呀?若说是明建烽火台,那它就是柴河堡驻军的瞭望台。

 

 九孔玲珑山

     ——增家寨风景名胜之二                       

 

《奉天通志》在“山水”篇极力赞颂:“曾家寨山: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空峦灵宝,响石飞泉,异花奇草,田丰土美。”对曾家寨山,古人还有记载:“去开原东南百余里,曾家寨之后山,有九孔,故名九孔玲珑山。”并说,九孔之中,有一孔为大穴,高丈余,甚宽阔,深不 可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增家寨的山水自古出名。增家寨后山,有九孔,孔孔相通,故名九孔玲珑山。九孔之中,有一孔为大穴,高丈余,甚宽阔,深不 可测。增家寨北山,长约五六里,山势挺拔,岩石裸露,树木苍翠,一片好景致。峭壁石缝中,遍生冷杉,有树龄二三百年者。远观,呈苍褐色。后龙头,就是从这段山岭中段,向南探出的一个山头。山头长得很形象,有龙头,有龙颈,再往北,还能看到龙身。后龙头西半里,就是增家寨屯。

当地村民,称此山为后砬子山。山势陡峭,岩石裸露。下临河曲,水面成潭,宽广十余亩,山光峦影掩映其中。惜,1966年劈山修路时,于潭南筑路如堤,与河水切断,潭遂干涸。

  

 凤山

   ——增家寨风景名胜之三

               

凤山就是增家寨屯的东山,在大寨河南。北距后龙头约三里。这里,山高林密,青一色的柞树,正适合群鸟栖息。据当乡人介绍,黄旗寨乡是林区,历来就是候鸟的栖息之地。前些年,成百上千的鹭聚集在这里,繁衍生息。200269日中午,我(高清林)到过增家寨。我站在后龙头附近的公路上,就见到那大鸟在凤山的上空盘旋,甚为壮观。有灰色的,那是苍鹭;有白色的,那是白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我向一位公路道班的同志请教,为什么鹭鸟年年春天都来这里?他说:第一,这里有无人砍伐、又无人打扰的大片森林;第二,附近地带,有大寨河,不缺饮水,不远处还有清河、柴河水库,鹭可在水边觅到鱼虾;第三,增家寨里,都是爱鸟人。

我的好友邹子勤在增家寨住了十五年。他曾写一短文,介绍凤山的情况,现转述如下:

凤山,山高林密。北坡,有生长六七十年的国有柞林,方圆数里。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渐有苍鹭筑巢繁衍生息,逐年增多。

近年,白鹭亦与之同林棲止。据专家估计,为数不下千只。朝阳初升,群赴清河、柴河、榛子岭水库嬉游觅食。暮则身披彩霞,群来归宿。山初无名。俗曰,“没有梧桐树,不招凤凰来”。此地山高人静,生态环境极佳,安得不招来如凤如凰的苍白鹭鸟?故起名“凤山”。

 

羊鼻子山

   ——增家寨风景名胜之四

 

在村西二里的柴河南岸,有山北向,东坡有崖。崖上有五处陡峭的悬崖,形如“羊鼻子”。村人称其“羊五鼻子山”。老人们相传:当烟雨空濛,云雾绕山之际,如见五羊游跃山中,时隐时现,必为大丰收之年。故每当阴雨之天,人们多向西望之,期冀五羊再现。山北石壁下为柴河河曲,其水严冬不冻,亦一奇也。

 

 出土大量南宋铸造的大观、崇宁铜钱                    

               ——介绍增家寨的文化遗址 

 

 

 1995年版《开原县志》记载:“黄旗寨乡、清河乡、中固镇、庆云堡镇等地,发现古钱多次。多者200公斤,少者几枚。大多数钱为金代流通的唐代、宋代铜钱。”(《开原县志》542)

 据县志记载,开原地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靠山乡的肖家葳子遗址和黄旗寨乡的西沟遗址。

  西沟遗址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邹子与增家寨文化遗址位于黄旗寨乡谢家沟村(在增家寨之东10里东北约四百米处,面积约八万平方米。遗物有陶片、鬲足、石斧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早期的人类遗存,时间约为十万年前;晚期的人类遗存,约为一万年前。

 

 资深考古者邹子勤(开原人,200991岁)先生考证,上面所述的“西沟遗址”,只是“增家寨文化遗址”的一部分。邹曾以“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身份,在增家寨居住十五年,对当地历史相当了解。据他考证,增家寨自古以来就有先民生息于此。邹先生以亲见、亲闻,向人们展示:在增家寨周边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有:石斧、石镰、红陶碎片、无凿痕之大石棺墓葬、大石堆叠墓群、向阳山坡的罐装骨灰墓群等。

下面几段话及地图,摘自邹先生的考古笔记: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邹子与增家寨文化遗址1966年秋,增家寨大队第四生产队,在队部迤西五六十米的地方平整土地,发现一个陶罐被铲坏,散落大量铜钱。铜钱径寸,以瘦金体字铸有“大观重宝” “崇宁重宝”等字。铜钱共重六七十斤。后以废铜卖给供销社。

据考,在辽辽北出土北宋崇宁铜钱、大观铜钱的有四处。计有铁岭凡河沟大甸子、开原柴河沟增家寨、开原清河沟耿王庄北二道岗、西丰寇河沟忠信屯。民国二十年《开原新报》就曾刊登过:寇河沟忠信屯出土铜钱的新闻。

这些铜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都是崇宁、大观年间铸造的?为什么都埋地下?

大量铜钱的出土,说明辽金时代,开原东部山区,曾有契丹人或女真人村落或军事组织。铜币来源,当是宋朝所进贡品岁币

 宋徽宗即位后,连年遭到辽兵的威胁骚扰。北宋只好赠给辽国大量“岁币”,借以维持苟延残喘。“岁币”年年增加,为了省工省料,在崇宁、大观年间就铸以一当十的大型铜钱,运送给大辽。

 据推测辽朝统治者又将部分铜钱发给一些作战首领作为奖励,包括居住在开原东部山区的契丹人、女真人村落或军事组织。这些首领在接到下一道出征命令时,只好将大量铜钱埋在地下,以备凯旋时再挖出。由于这些首领在征战中死亡或转驻他地,这些铜钱就长眠于地下了。不久(十余年),金灭辽。大量的崇宁、大观铜钱又落入金人手中。这些铜钱,在北方继续流通。居住在开原东部山区的大量女真人村落或军事组织,又大量存储这些铜钱,又有人将其埋入地下。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测,真相是否如此,还有待考证。

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都是宋徽宗的年号(徽宗当政,七换年号)。从年代上看,铸币的时候,正值辽朝的乾统年间(11011110)。据史料记载,这时的北宋,每年要向大辽赠(纳)“岁币”白银三十万两。徽宗遂于崇宁、大观年间,铸造大量铜钱,再折算成白银,赠送(进贡)大辽。

 

康熙狩猎、驻跸曾家寨

            ——历史钩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玄烨东巡,历经四个月,五月回到北京。这一年,康熙年方29。亲率王公贝勒文武大臣出京东巡。翰林院侍讲高士奇,随驾同游,并撰写《扈从东巡日录》以记之。现依《东巡日录》记载,将康熙在开原东部山区的巡视、狩猎情况,做如下介绍:

康熙于二月十五日(农历,下同)启銮离京,三月初四到盛京。祭罢福陵、昭陵后,于三月初九去新宾永陵。十一日祭永陵,十二日离兴京。从铁背山开始狩猎,图经铁岭县白旗寨的嘉佑禅,直至开原东部山区。十三日,康熙率马队,首先进入开原东境的曾家寨,行围,射杀三虎,并驻跸曾家寨。十四日,康熙北上进入清河沟,又行猎,射杀二虎,驻跸哈达河,并凭吊先祖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古战场──哈达城。十五日,在耿王庄附近康熙率众越过柳条边,进入西丰围场鹞鹰坡。之后,奔向乌喇吉林。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康熙与增家寨在高士奇笔下,增家寨是满山春色,别有洞天,神凿天工,宛若天境

早春三月,“辛酉,行万山中,春雪初融,地多泥淖,马蹄跋涉,登顿为难。时见天嶂嵘嵷屹立,天际涧底,寒冰春深未解。唐人所谓‘只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也。老古洞在崖下,洞口如户,可容二人。内为石室,壁石隐然,有瓶状,西通十余步。东可里许,复露天光,有如悬镜。前有河流,乱石多具鸟兽禽鱼之形。旧为老虎洞,近易今名。驻跸曾家寨。”引自《辽海丛书·扈从东巡日录》)

康熙的旅游路线是东起兰旗寨,西至增家寨。二十里山水,风光无限。

从《扈从东巡日录》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康熙在三月十三日,率马队进入开原东南境的柴河沟,游览老古洞山,九孔玲珑山(即增家寨后山)。狩猎后,“驻跸曾家寨”。后来,这里就流传着“康熙御井”等好多传说。

 

相关链接:康熙观看老古洞

兰旗寨考察记曾家寨东北二十里,有一溶洞,叫老古洞(原称老虎洞)。康熙此次东巡,曾路过老古洞,并入内观看。圣祖幸临,溶洞出名,庙宇出现。该道观北与洞口相连,门前立有石碑,碑文大致是说:圣祖仁皇帝康熙东巡,路经洞口,入内观瞻,是我方民众的极大幸事,特建庙、立碑以做永久纪念。到了民国年间,庙主姓邱。邱老道是蓝旗寨人,自幼出家于老古洞庙。青年时尝与某妇有染。土改时,因庙里土地出租,被划地主还俗。时某妇丧夫,遂嫁邱,妇大邱十多岁,留下一个女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二人相继去世。世传老道葬于洞中,失实。

 

相关链接: 高士奇

高士奇杭州人,本贫寒之士,自挑行李入京赶考,卖字为生。大臣明珠赏识,推荐到南书房,任翰林院侍讲,名气渐大。因写宫内牌匾“天子重英豪”五字,得康熙赞许,晋为博学鸿儒。

 

按语:

 曾家寨,原为女真人聚居地,满族地名“乌尔哈达”,清初有曾姓居住其地。因康熙驻跸于此,村人恐皇帝把“风水”带走,就在曾字旁边加个“土”字,成为增家寨了。

 康熙巡游开原路线图:从铁岭白旗寨的嘉佑禅,进入开原柴河沟,在蓝旗寨、黄旗寨、曾家寨一线狩猎后,驻跸曾家寨。翌日,途经小寨子、大寨子、下肥、上肥等地后,进入清河沟,抵达哈达城,合围后,驻跸哈达河。翌日,途经八棵树、貂皮屯一带,到达耿王庄,穿越柳条边,进入西丰围场。在这三天中,一直沿河谷路线前行

 

注解:

辛酉,为古代“干支纪日”。根据《日录》推测,“辛酉”是当年三月十三日。

上文提到的“老古洞”,在老古洞山。山在蓝旗寨东北一里。《奉天通志》说它“山石赤黄,崖岩中有洞,洞口有古庙”。

lú,旧时,为安放酒瓮而砌的土台子。

哈达河,指女真哈达部地区的那段清河,即貂皮屯以东的清河。

 

康熙驻跸曾家寨

    ——产生的轶闻.传说.故事

 

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从京师到盛京、到兴京,而后西进狩猎,在兰旗寨、黄旗寨一带,布下合围。猎后,驻跸曾家寨。从此“曾家寨村”名标史册。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康熙与增家寨搭建金顶黄罗帐的地方  在村中小河(吕家小河)东侧的高阔处(即今供销社位置)。皇帝走后,这块地无人敢用,怕获“欺君之罪”。后来,经名人指点,在此修庙,叫安乐寺。初建,庙宇不大,经数次增建,到解放前已成三进寺庙。

康熙井  在增家寨前山北麓“曹姓门前”。因皇帝不喝老百姓井水,因此在预定驻跸地,先由工师勘测泉源,凿井以备御用。据老年人讲,这口井,深约二丈,口径三尺。井壁砌以毛石。因井下泉水上涌,迅速将泥沙带走,清冽甘甜井水立刻即可饮用。经工师测量,此井水略重于河水若干毫厘,可供皇帝御用。几百年来,此井一直受到村民保护。解放前,虽已成为枯井,但还有丈深。邹子勤老先生说:“1966年我去看它时,仍有七八尺深。”

村名改了  当时,村民迷信。认为,皇帝洪福齐天,在这住一宿,必将此地风水带走。有人主张“破法破法”,提出给“曾”字加个“土”旁,变成“增”,就解了。从此村名便写作“增家寨”。再后来,曾姓举家他徙,只留有曾家祖坟遗址(在今曾家祖坟沟)。曹姓,后来也他迁,留下了“曹姓门前” 、“曹姓地”两个小地名。至今,还有人提起。

传说  “马娘娘”的遭遇

说的是曾家寨马家女孩,生来性憨貌丑。头生疮,口流涎,是个不着人稀罕的丫头。但说话类似咒诅,令人寒噤。金大力、曹半仙都死在她的话下。她见金大力扛着大车过河,就说:“看不把你累死”,大力就倒地身亡。她见曹半仙坐着小板凳腾空漫游,就说:“小心掉下来摔死”,半仙立即掉地摔死(引自于三江《马娘娘》)。后来,她在康熙选妃过程中,神奇般的变成美女,但结果还是很凄惨,没选上,忧郁而死。

 

附:邹子勤的打油诗

增家寨

云锁山峰雾锁洲,乌尔哈达旧名留。

清皇遗井南山下,明戍荒墩北岭头。

故老传说金大力,令人又道马家妞。

从来文献疑参半,何必劳神去考究。

   

附录  图片

 

增家寨位置图: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下图,后龙头。200269高清林到增家寨后山(九孔玲珑山)考察,并拍此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下图,高清林在儿子振华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来到黄旗寨乡考察文化古迹。这是在九孔玲珑山脚下,他正驻足遥望柴河南岸的凤山,那里有苍鹭在高空盘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下图,九孔玲珑山(局部),高振华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下图,凤山,高振华拍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下图  苍鹭图,选自李荣安博客,李亚冰拍摄。

凤山考察记

 

           下图  凤山苍鹭,下载自“开原热线”

凤山考察记

 
     西沟遗址  挖掘的板状石斧照片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邹子与增家寨文化遗址

 

 

         93岁的邹子勤先生照。高清林2010年2月11日(腊月二十八)拍照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邹子与增家寨文化遗址

 

   增家寨村地图,由邹子勤先生绘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康熙第二次东巡途经开原路线图    本图选自人物传记《清帝东巡》(辽大出版社)的附图。

 

图说 <wbr><wbr> <wbr><wbr>65 <wbr><wbr> <wbr><wbr>康熙第二次东巡路线图


 

      上图局部:

古老村屯 <wbr> <wbr>增家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康熙画像  年轻时  网上下载: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康熙与增家寨 

 

         康熙画像  年老时  网上下载:

开原风景名胜 <wbr><wbr> <wbr><wbr>康熙与增家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