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遗风》:介绍《莲花地方志》

标签:
百度互联网开原开原信息网 |
分类: 清林接受媒体采访 |
《萨满遗风》一书
孙金瑛,莲花人,论起来是老乡。以前通过电话,见面这还是第一次。
《萨满遗风——辽北莲花萨满文化田野调查》一书,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类专著。作者孙金瑛、刘万安。该书32万字,由香港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萨满遗风》在第二章:《莲花的自然地理及历史概况》中,采用了《莲花地方志》中的一些资料,并在《莲花的萨满文化渊源》一节,对《方志》及其作者做了介绍、评价。现将《萨满遗风》一书的第二章第3节《莲花的萨满文化渊源》转载在这里:
莲花的萨满文化渊源
莲花地处辽宁省北部萨满文化带,这里有“唐王留下胡、黄人马的传说”,有“胡、黄人马来历的神歌”在流传,有萨满们自己的宗教节目“龙华喜会”在每年的十月初一欢度、延续着。
《莲花地方志》中就记述了民国期间的莲花萨满文化活动。开篇就说:“跳神,就是现在农村的‘跳大神’,解放前兴盛一时,解放后则受到严格的限制,但也未间断。只不过形式变了,过去是大操大办,现在是偷偷摸摸。”接着介绍了萨满的活动方式,有跳墙、破关、送寒衣、烧替身、拘魂、还阴债、过阴、扳杆子等。其中,重点讲了“过阴”。
之后,胡仙附体。大神一阵猛烈地哆嗦,身后还安排一大小伙子,手掐腰铃带子,以防大神后仰摔倒。
在二大神的指挥下,大神卸装,换上青色寿衣,仰卧在地面的床拍子上,有的冬天能躺在雪地上,但多数冬天躺在屋地的床拍子上。脚上系上绊脚丝(红绒线),手里拿着打狗饽饽,嘴里含着“咽口钱”(铜大钱),胸口压一装小米的碟子,头前点上油灯,再放一米碗,上插三根缠棉花的秫秸棍。脚上要系一个铃铛,连上一条白布带,带的另一头拉到灶坑门。灶坑门点上油灯,表明碑王去阴司从灶口路过,从烟囱出去。最后,还要在大神的腹部压一扇磨。
一切就绪,二大神开始护送碑王及大神魂灵。先熄灯。二大神一边打鼓一边唱。唱词是固定的套话,说明碑王走到什么地方,怎么走过去的。先说,灶王放行,从烟囱出去,然后到土地庙,将弟子(大神的魂)留下,碑王自己去阴司查找。这时,二大神又叨念:如何过鬼门关,不喝迷魂汤,又怎样见到十殿阎君,下十八层地狱。碑王是处处烧纸花钱,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又说一通查生死簿及小鬼难搪的情况。
少待一会,二大神开始往回叫碑王,一直叫到从土地庙将弟子带回来。大神脚上的铃铛响了,点上灯,将磨扇从大神的身上抬下来。扶起大神,坐上凳子。大神(碑王附体的大神)休息一会,就开始叙述到阴司的经过及查对处理情况。大神告诉施主(病家)该还的愿,还了;该添的寿,也添了。碑王退席之后,狐仙发话,多是为弟子评功摆好。之后,二大神又唱“送神歌”,遥祝狐仙一路顺风,跨马回山。
过阴治病,到此结束。
《莲花地方志》是辽北地区的第一本乡镇志书,1998年出版。作者高墨林、高清林兄弟俩均为教师出身,写作该志书时都已届耳顺、耄耋之年。在没有史料可鉴的情况下,全凭少时记忆写作该篇。所述当为他们亲眼所见,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在莲花萨满中,资历最深的武大神,1942年出马时就办的“开马绊”。她也是莲花众萨满中,唯一操弄过下一篇所述“过阴”法的萨满。
现在莲花镇有10余位萨满文化传承人,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满汉融合的人文环境,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滋养着莲花萨满文化的生长及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