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续写·开原地形河流分布图

标签:
百度百度图片互联网开原图片 |
分类: 《开原简史》 |
图一
图二
开原地处辽北地区,县境位置西起东经123°43′43″,东至东经124°48′55″,南起北纬42°06′55″,北至北纬42°53′23″。
我县自然概况是:平均海拔88.2米。东西宽为102公里,南北长65公里,区域面积2878平方公里(清河设区前开原总面积为3164平方公里)。总的地貌为“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居住人口57万(清河设区前开原总人口为60万)。
我县地势总趋势是东高西低,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部多山,为长白山支脉,西部为清、辽二河冲积平原,中部多为半丘陵地带。境内的清河、柴河、沙河等,也大多从东北向西南流淌。
东部山区
西部平原区
西北坡地区
开原境内有大小河流166条,水利资源丰富。
清河
按语:“清河”一词,最早见诸文字,在金朝。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记:“甲戌次叩畏千户营,叩畏汉语清河也。”“叩畏”是女真语,汉语语意即为清河。所以后来,称清河南支为扣河(明朝),北支为寇河(清朝),都源于此。叩、扣、寇三字,字虽异,译音却同。
寇河
柴河
沙河
辽河
亮中河
马仲河
相关链接:边塞胜景属清河
明清两朝,开原地区属边塞。明边墙从威远堡向南,越清河,去松山堡;清柳边从威远堡向南,东拐,经清河沟北部山区去清原。在清代,清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最引人注目。以汪哆罗束屯为界,清河风景旅游带,可分为上下两段。
清朝初年,清河沟山高林密,野兽成群。威坐盛京的皇太极,将其封为皇家汪哆罗束围场(属二级围场),清河沟口的汪哆罗束屯就是当时围场的大本营。曾出现过“九磴山下万盏灯”的胜景。汪哆罗束地处清河南岸,突兀而起的九磴山,就耸立在它的前面。康熙十年,柳条边从山头堡——英额门一线,北移到杨堡——威远堡——英额门一线。清河沟划入边内,汪哆罗束围场随之舍弃。
从汪哆罗束东行二里,就是现在的清河水库大坝。在兴建水库之前(最好是回到清末民初,即1910年前后),东行十里,北岸就是山形嵯峨、首尾突起的黄泥冈,再行五里就是明建靖安堡。这座边堡小城“周围三里,南北二门”。到了清朝,改称尚阳堡,康熙钦定“免死人犯俱着发往尚阳堡安置”,所以尚阳堡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数以百计的朝廷命官和文化名人谪戍在这里。他们为辽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尚阳堡有永安寺,建筑规模宏伟,远近知名。尚阳堡村外有卧龙潭,潭北有崖,崖喷泉水,直注潭心。再东行二里有莲花峰,峰下有莲花泊,夏季荷花盛开,颇饶风趣,“开原八景”之一的 “莲渚薰风”指的就是这里。尚阳堡东五十里,还有一座古堡,其山环列如城,其花烂漫似锦,人称“榴城簇锦”,也是“开原八景”之一。再往东,进入清河上游,那里有李家台东不食人间烟火的烟突山,有上清河村南以悬崖峭壁为特色的砬子山。
从汪哆罗束往西,清河水势平缓,径逼开原城南。如若月下泛舟,色青味美,可见渔火点点,可辨古塔倒影,月印川中,上下一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清河夜月”真美呀!这是“开原八景”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杰作。每当旭日东升,你在清河南岸,便可观到“古塔朝霞”的美景。进得城来,漫游至鼓楼东北的金线河,你更会被“线河烟柳”的景致所吸引。当你来到古城东南隅的三皇庙,院内耸立的“仙石云屏”定会使你大开眼界。如果走出北门,还可遥望“龙岗北枕”的壮观场面。
如若从开原老城沿清河北岸西行18里,到了二社村前,你就会见到周围一里的莲花池。这里是清河下游的著名风景区。
上面介绍的诸多景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部分已经消失,但大部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恢复的。
可以说,清河是开原人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千百年;清河又是一条美丽的河,“开原八景”,除“松山象笏”在沙河沟外,其它七景,都在清河两岸。无怪清代文人,都为之倾倒,纷纷写诗著文描绘她,赞颂她。现抄录一首古诗,供大家欣赏:
清 河 夜 月
稻花村北柳堤前,河水洋洋月色鲜。
金镜展开桥外路,明珠点破水中天。
照来渡口三更冷,印透波心一颗圆。
待到中秋十五夜,家家玩赏更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