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志 清代的贤孝碑.颂德碑
(2010-06-20 08:40:34)
标签:
百度互联网开原开原信息网 |
分类: 《莲花地方志》 |
清代的贤孝碑.颂德碑
一、贤孝碑
此碑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在莲花街东一里的古道旁。因为街南邱母阎氏守寡,能尽妇道,所以地方上上表陈情,皇帝赐建牌坊,立此石碑,颂扬她的节孝。到2003年此碑已有183年历史了,该碑已被铁岭市博物馆收藏。
此碑是封建道德的产物,它宣扬的是“三纲五常”贞操观念,当时的寡妇必须从一而终,不能再嫁。这是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见证。它还证明,清朝在棉花街地方设有驿站,叫蒙古和罗站。现将碑文录译如下:
《恩褒节孝》
尝越通都大邑,闻夫缙绅父老咸啧啧称道曰:蒙古和罗站之阳有邱母阎氏者,其殆柏丹之流亚欤。余询其始末,佥曰:他如温恭淑慎,恤姻娅,睦妯娌,概不缕述。观其青年守义,耳不闻乐,目不窥园,吾知其节也;躬操井臼,历寒暑而不辞;亲侍萱帏,值晨昏而靡倦,吾知其孝也;而且教子以义,御家以和,吾知其贤也。余闻而乐之,疑为乡党之过誉,恐未必然。怠今,皇恩宠锡坊表节孝,而邱母与焉。始信昔日缙绅父老之相谓者,非过奖也。
敬述所闻,爰笔志之,为天下女宗法
译文:曾经到过通向首都的大城市,听到有名望的士人和父老都不断以赞美的声音说:“蒙古和罗站的南边,有一位叫邱阎氏的妇女,她大概和柏丹之类的人是不差上下的。”我打听有关她的事情的经过,全都说:比如说她性情柔和,谦逊有礼貌,贤惠又谨慎,对亲属怜悯帮助,对妯娌和好亲近,这些就不必逐一叙述了。看她青年守寡,耳不听糜糜的音乐,眼不窥视花园中的草木,我们可知她是守节的。亲身操劳家务,经历冬夏而不辞辛苦,亲自侍俸老人于帏帐之中,从早晨到黄昏而不知疲倦,我们得知她的孝顺。而且用礼义教育子女,以和睦的原则来管理家务,我们知道她的贤慧。我听到这些感到欣慰,怀疑乡亲有的方面给予过高的称誉,恐怕不是那样。到今天,皇帝恩准宠幸,赐给碑坊,表彰节孝,而邱母是名符其实的。这才相信过去父老人士互相称道的不是过分夸讲了。
此碑反映出清朝末期社会不宁,土匪横行,到处抢劫,治安紊乱,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碑文如下:
《诚统领德颂碑》
夫公,名明,字德堂,系吉林满洲正白旗人,统领吉林练军头二三四起,兼带吉兴中营,节制洋枪右翼吉胜新军前右营马步队官兵。花翎二品顶戴,三姓右翼协领,兼云骑尉世职,统兵八营。剿灭众寇固常事耳。要有不可掩没者,遭事变而奇功标焉。
溯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吉省疆域盗贼蜂起,士咸枕戈待惊,农多弃家而走,流离失所,几不聊生。幸遇长老将军为国忧民,选将得人,命公征讨贼西路。凡我黎庶,冀有生还之日。
况公有法不知有情,秉以公不秉以私,罔贿利以营訰,弗赡徇於故旧,除暴安良,今已清肃。则曩之盗贼蜂起,今赖公以诛灭之,前之民不聊生,今赖公以安怀之。威名显赫,其盛德莫与京耶。是以,吾侪仅赠匾额旗伞恐不足报公恩。乃谨勤碑镌事,庶稍彰夫公德,惟愿永垂不朽已。因系以词曰:
庚子肇乱 俄入吉城 盗贼充斥 劫掠横行 长帅坐镇
命公劳形 统巡边境 管辖各营 擒贼即戮 捕匪不容
暴患尽除 民得无惊 此何人赐 佥曰诚公 闾閤受福
共享安平 祝公子孙 位及侯公 戴公大德 鼓腹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