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境内的明长城

标签:
百度互联网开原开原信息网 |
分类: 明代长城与开原图说 |
开原境内的明长城
清河在开原境内100公里的旅程中,见到了明代的长城,见到了清代的柳边,亲眼目睹了它们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开原境内的明长城,系辽北明长城的一部分。地方志称它边墙、大边,老百姓称它边壕。明朝时,开原城是辽东地区北路屯兵城,辖区广,南至沈北的新台子,北至昌图的泉头。当时,辽北明长城全长529里;今天,开原市境内的明长城只有200里。
明长城,西起三家子乡的西老边,沿辽河东岸向北延伸,经前后施家堡、五棵树、老虎头、双楼台,一直到昌图县孙家窝棚村前。这西段城墙,长约五十里。明长城在经过昌图县的几座边堡后,又东进到到开原市莲花镇北境的大台山,再拐向南,跨石龙越叶赫河,一直到莲花村西5里的镇北关。长城从此向西延伸,经茶棚庵、镇北堡、一直到南城子迤东的寇河北岸。这里的边墙,西距威远堡15里。之后,边墙入西丰界。从大台山至寇河北岸这段城墙,长约五十余里。
上述两段长城,建于明初正统七年(1442年),为辽东都司都指挥毕恭主持修筑,以土墙为主。镇北堡是明长城最北之边堡,镇北关是明长城最北之关城。康熙十年(1671年)玄烨第一次东巡,九月二十七日驻跸镇北堡,二十八日过茶棚。相传康熙皇帝曾在镇北堡附近的村子喝过茶。这个村子就是现在莲花镇的茶棚村。又东行五里,遇到一道小岭,皇帝下马,遥望叶河两岸农民秋收景象。由于康熙在此休息过,人们就称其为“皇息岭”,后来叫走了样,又称欢喜岭了。之后,康熙启程东去,经莲花街(明称棉花街),入吉林界,
最后,介绍一下开原东部山区的明长城。此段长城,北起杨木林子乡的关家屯,。南下,经靖安堡东,越清河,再经松山堡东,南至柴河堡东南的杨庄子,总长达百里。这段城墙,建筑时间较前两段边墙晚三十余年,当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这段长城,以劈山墙为主。
时至今日,城墙遗址保存尚好的有:双楼台附近的城墙遗址、老虎头西北的城墙遗址、茶棚附近的城墙遗址、南城子南山的劈山墙遗址。
边关遗址尚存的有:莲花街西的镇北关遗址、庆云堡西北的新安关遗址。至于广顺关遗址则被清河水库淹没。
边堡小城遗址尚存的有:威远堡、松山堡、柴河堡、庆云堡等。至于镇北堡遗址已被南城水库淹没、靖安堡遗址被清河水库淹没。
由于长城内居民的安全有了保证,加之镇北关、广顺关、新安关马市的设立,所以关内移民大量涌入,边外的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也大量内迁。这就促进了辽北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随之,在辽北出现了延续数百年的“长城文化”,包括“马市文化” 、“边塞文化”。
开原地处辽东的最北端,是要冲之地。开原城南有清河之险,北有黄龙屏障,属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朱元璋于1391年,封二十子朱松镇守开原,称韩王。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明朝廷先后用60年时间,在开原三面修筑城墙、边堡、边关、烽火台,至今很多遗址尚存。由于开原地处明长城乃至燕秦长城的最北端,历史上是军事功能最为齐备的长城防卫体系,极具文化及旅游价值,是前人留给开原人民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旅游资源。
图片说明:上图,茶棚迤西的明长城。
附录:一组开原电视台录像截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