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开原古代乡村地名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五朝重镇开原》 |
第十五章
目录
教军场 ……………………………………………422
慈安故里郎家屯 …………………………………422
杨木林子 …………………………………………424
石人沟 ……………………………………………425
官粮窖 ……………………………………………426
耿王庄………………………………………………427
康熙与茶棚、欢喜岭………………………………428
叶赫前哨落罗寨……………………………………430
巴尔虎营子…………………………………………431
马圈子………………………………………………432
八宝屯城……………………………………………433
样堡城………………………………………………433
西古城子……………………………………………434
按语:
关于开原古代地名,前面各章已列出好多。这里只是对《开原县志》特别强调的几十个古代地名,作个补充考证。
教
教军场,古称“校场”(“校”读作“叫”)。在这里,“校”是比较,即较量。“校场”即旧时操演或比武的地方。从康熙本开原县志始,已写作“教场”或“教军场”了。“康熙县志记载:“教场,城东二里。”新县志说:“教军场,明清时期是操练士兵的场所。后废去,设据点于此,故称教军场。”
另据民国县志记载:“点将台城东北,距城二里,在教军场屯北。”如今,教军场是老城镇东的一个村。
慈安故里郎家屯
民国十八年出版的《开原县志》第八卷“氏族”篇,对“郎家屯”有记载:“,钮钴禄氏,简称郎姓。清慈安太后母家裔也。世居城东郎家屯、八社等处。”《满族通史》(547页)对此有记载:在满族姓氏演变中,有的以满语词义为姓。如钮钴禄氏,汉语为“狼”,其后代用汉字郎。
郎家屯,开原老城东八里,今分为两村,即郎家屯与新兴。该屯南有清河,北有寇河,处二河交汇的三角区,东北三里是八社,南与五里堡子隔河相望。郎家屯一带,历来是清河流域的鱼米之乡。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岁的太子登上皇位,改元咸丰,史称清文宗。文宗继位,就册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她就是后来同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也称东太后。她是广西右江道道台穆阳阿的女儿,文宗当皇子时她便侍候左右。咸丰二年先封她为贞妃,又进位贞贵妃,册立为皇后。她心地善良,单纯,咸丰对她敬重,但不甚爱幸。
慈安太后的父亲穆阳阿姓钮钴禄氏,原籍为开原郎家屯。郎家屯的钮钴禄氏分好多支,有的从军入关,后裔做了高官,如穆阳阿;有的久居原籍,世代为农;有的远离家乡,到外地任职,如民国时期,“乌云珠历任黑龙江财政厅科员,弟札昆珠瞻榆县公款处主任”①。
在东西两宫垂帘听政的二十年中,慈安步步退让,慈禧步步紧逼,慈安终于败下阵来。咸丰皇帝还算远见,知慈禧日后必母以子贵,持尊跋扈,特意给慈安留下一道朱谕,授权皇后,可在必要时制裁她。生于侯门而毫无阅历的慈安,有一次无意中把这件事向慈禧泄露出来。慈禧从此下尽功夫向慈安讨好,慈安竟被她哄得终于当她的面烧掉了咸丰遗诏。过不久,慈安太后就暴卒宫中。据溥仪回忆,宫中人“有的说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有的说喝了慈禧给慈安亲手做的什么汤”②。
注:①民国本《开原县志·卷八·氏族》。
②见溥仪的《我的前半生》9页。
杨木林子
杨木林子在开原老城东南十五里。这是个古老的村落,现在是清河区杨木林子乡驻地。
据1995年《开原县志》载,地名“杨木林子”属“用植物命名”,
古代这里有杨木林子,才叫这个名。
石
据古书记载,“开原城东五十里,有一山沟,曰石人沟,在清河流域,距尚阳堡十里。该沟居民,依山落户,参差不齐,约有五十余家,率皆农民。去村西里许,为东西车道,往来围里、西丰县、山城子、朝阳镇等处者,无不经由此道。道之北边,有老榆树二株,树下立两石人,形状相同,耳、目、口、鼻俱全,两手垂下而贴身,唯胸之下,直圆如柱。”“厥后地辟,人渐集居,称为石人沟焉。凡往来重车,不待过石人前,车夫率先下车,持油刷,涂石人之光头,毕,反而行进。不然,车必颠覆。”注
上文提到的距“开原城五十里”,指开原老城。石人沟在今清河区杨木林子乡东境,距开原县城97里,是个行政村。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另一个类似的典故。
昌图县泉头火车站东,有个石虎子大沟,东与莲花乡的大台山相连。这二十里的大沟,由东到西分三段,即上石虎子、腰石虎子、下石虎子。腰石虎子屯南是东西向的大车道,路北不远处有一虎头石雕像。石像下段是方形石柱,上面雕一蓝球大的虎头。个头有半米高。
不知何时兴起一个规矩,过往车辆到这里,车老板都得下车,将油刷从油瓶中抽出来,在石虎头上刷一下,再乘车离去。我小时,常随车老板去泉头赶集。在路上,车老板还向我说,我不信‘那个’,可到了地方,还是跳下车去,照刷不误。据当地人说,你给‘石虎’刷点油,保你一路平安,不然就好翻车。“石虎子”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注:这段文字,摘自《开原史话》52页,原作者刘青寰。
官
官粮窖现为八棵树镇的一个行政村。它西距八棵树六里,处在清河北岸。
《奉天通志》在清河支流“阿里川河”有记载:阿里川河“又西北迳官粮窖村西,村西有一深坑,昔曾窖藏军粮于此,遂沿为村名。”
从咸丰本县志至民国本县志对官粮窖都有记载,现摘引几句民国县志的记载,供读者参考:
“村西北有一深坑,周围约百丈余,深约五六丈。土人相传,谓清初有人掘地得粮,已腐朽不堪。疑此地为前代用兵时,屯集军粮处,故名其屯为官粮窖。”
如果从“清初”算起,地名官粮窖已有三百五十年历史了。
近年,我到沁园春敬老院访问过两位曾在官粮窖任教的高柏林老师、赵老师,都说没见过官粮窖村西北有大坑。
耿
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载,耿家庄在柳条边内,且与古城子不远,是一个设兵盘查的“卡伦”(即哨所)。查,从威远堡门至英额门的柳条边内,只有这一个以“耿”姓命名的村庄。所以,初步认定,清代的耿家庄就是今天的耿王庄。这样认定,既与古城子一带的地理环境相吻合,又与合围古城子、继而进入西丰围场的狩猎路线相吻合。
耿王庄在八棵树西北15里,处清河北岸。屯西是耿庄子河。清初修筑的柳条边,就从村北不远处通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康熙从新宾永陵进入开原东境。他“欲巡视边疆,远览形胜,省睹祖宗开创之艰难”。先驻跸柴河沟增家寨,次到清河沟哈达城(今古城子)。这里是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古战场。凭吊古战场后,合围打猎一天,驻跸哈达河(今清河上游)。
离开哈达城,西进耿家庄。康熙过耿家庄的详情,史家有记载:
“癸亥,道经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界蒙古。南至朝鲜,西至山海关。有私越者,必置重典。故曰柳条边也。关口寨堡,居人十余家,名耿家庄。出此为宁古塔将军所辖。荒山古碛①,道福不行。驻跸鹞鹰坡。”②
从引文中的“关口寨堡”一语看,当时的耿家庄,虽不是柳条边门,但也设“卡伦”驻守。卡伦官兵驻在边内,由开原城守尉派遣,由威远堡边门兼管。军官一员,兵士十名,防止非法越边。
注:①:碛:q ,浅水里的石头。
②摘自《扈从东巡日录》。
茶棚与欢喜岭在开原老城东北六十里。这是两个古老的村落,正处在威远堡至莲花街的大御路上。这两个村屯,历来归莲花街管辖。御路,又称驿路,西南始自北京,东北通至吉林。这条驿路,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服务,传达皇帝圣旨及朝廷公文,所以称御路。当然,皇帝、大臣出巡私访,游山玩水,行军狩猎,也走这条路。这条路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要道。茶棚西距镇北堡四里,东距欢喜岭五里,欢喜岭东距镇北关一里,镇北关东距莲花街五里。这是明清两朝相继沿用的一条古道。
清末民初时,茶棚有青云寺,是尼姑庵,供南海大士。在当地,人们管茶棚又称作茶棚庵。
当我们到茶棚考察村名的来源时,几位当地的老人都说:茶棚庵,是后来的名称,原来就叫茶棚,受过皇封。“前清”时,康熙帝曾在茶棚饮过茶。至于欢喜岭,那是皇帝在那里歇过脚,所以叫“皇息岭”。称欢喜岭,那是后来的事了。这两则故事,倒很有趣,现抄录如下:
从镇北堡东去莲花街路经茶棚。当时这地方还没形成村落,只有路旁一座茶馆,招待过往客商。说是茶馆,实际是简易的草棚。康熙一路劳累,进棚乘凉。茶罢
继续东行五里,走上山冈东望,见叶赫河两岸男女老少秋收打场的热闹场面。康熙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吟道:“语言不异旧音声,新到颇怀故土情。白叟黄童皆忭喜,山村水郭幼逢迎。”(《村行》)咏罢,坐下小憩。当时,人们对皇帝何等崇拜,就把这座皇帝休息过的小山冈称为“皇息岭”。年代久了,就叫走了样,称做“欢喜岭”。
就此可知,茶棚与欢喜岭这两个地名,来自传说。但细翻史料,这传说还真与史实搭上了边。
据史书注记载,康熙在东巡时,曾两次路过茶棚、欢喜岭。
第一次东巡: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初三(农历),康熙自京起行,十九日到盛京(沈阳)谒福陵(东陵)、昭陵(北陵),然后启驾北行,先后在懿路、铁岭(驻跸山)、开原城、镇北堡下塌住宿。之后,经茶棚、欢喜岭,出镇北关。再经莲花街、叶赫,去吉林。“康熙与茶棚欢喜岭”的传说,就产生于这次东巡。
第二次东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始,五月归。行经路线,先盛京,后兴京,到吉林。回来又经欢喜岭、茶棚,并在盛京围场的逃鹿大沟(今寇河沟)射猎一只老虎,驻跸威远堡。康熙这次路经莲花,并未留下什么典故。
叶赫前哨落罗寨
开原莲花镇孤榆树村东是莲花中学。中学东百米处有一山城,现称果园。山城北还有一土城,即山下城,当地人称四方地。这山城及山下城,明时称落罗寨。2000年春,我曾去那里考察。
山城地处交通要道(开原通往叶赫的驿路),地势险要。周围环山,中有山坳,水草充足。环山造城,易守难攻。山口外还修筑了围墙。据观察,此山城年代久远,绝非明清之作。当地人说是座高丽城。从建筑格局上看,确有高句丽山城特点。山城北麓设置兵营,还修筑一座土城,作为防御第一线。军情紧急,还可退居山城戍守。山城的山口冲西,宽约五十米,被南北二峰紧紧锁住。从沟外遥望,见不到山沟里的大片山坳。
山城呈环形。顺着环形山梁,有一道土筑的城墙。北面与东面的墙址低矮,大部地段低于一米。东南,从艾青沟东山主峰起,向西北延伸到虎头山(孤榆屯东山头)。这段长约千米的土墙遗址,虽长满榛树等灌木,但墙体高度均达一米以上,有数段竟达二米。
山下土城,在落罗寨山城北麓,东西宽约百米,南北长约二百米。东墙遗址明显,高约一米五,宽约三四米,现在长满蒿草,无人耕种。西墙遗址,高只一米。南墙靠山脚,地势高,从南面看,墙顶露出地面不足半米,但若从北面(城内)看,墙顶却高出地面一米五左右。在城的东南角,有一小块高地,象是房屋建筑遗址。北墙遗址不见,只有公路横在那里。
据考证,这座山下土城及山城就是叶赫前哨落罗寨。《开原图说》对此有记载:“镇北堡十里为白马儿山,山有关,即镇北关也。关外,即夷人境,东北三十里,曰罗罗寨,东又三十里,曰夜黑寨。”这里说的“罗罗寨”,即落罗寨;“夜黑寨”,即也合寨,又称叶赫城。
落罗寨直属叶赫,是叶赫防卫明朝军事进攻的前哨大寨,有重兵把守。东北各少数民族进京朝贡、贸易往来都须从落罗寨进镇北关(在莲花街西五里),途经镇北堡、开原老城,方能去北京。
军事上,落罗寨更具战略意义。明军几次征服叶赫,都是先夺落罗塞,后攻叶赫。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春,因叶赫出兵攻打哈达,并一度占领威远堡,引出李成梁(辽东镇总兵)率兵讨伐叶赫之役。李成梁从北镇起兵,至农历三月十三日,大军赶到落罗寨。守寨头目落罗见明军势头太大,无力抵抗,只好投降。之后,李成梁令落罗带路,率大军东进,攻打叶赫城。再后来,明军就管这个寨子叫落罗寨。
值得提及的是,这座孤榆东山城及山下城,《开原县志》及其他志书,不见记载。它的最初发现者是莲花镇的邱树友。他曾邀请高墨林同他共同考察。他们在进行多次考察后,向我介绍说:“孤榆树东有土城与边壕。”我是沿着他们的脚印登山考察,写成此文的。
巴尔虎营子
巴尔虎营子在金沟子车站西北七里。巴尔虎原称巴勒瑚,“亦皆蒙古之种族”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从盛京移来巴尔虎蒙古人。清朝对巴尔虎族很重视,处处优待。康熙二十一年,“开原设城守尉一员,佐领一员”,二十七年,又增设“巴尔虎佐领一员”。五十名巴尔虎士兵,被编入八旗军,驻
开原城,家属却住在巴尔虎营子。
笔者近日采访了巴尔虎营子的白凤祥老人。他今年87岁,民国四年(1915年)生。据他说:“我们白家(本村有30多户),原本蒙古人,加入八旗(镶黄旗)后,就成为‘旗民’,后来就改称满族了。”他回忆说,我父亲白庆恩,在老城军队当“马甲”,相当于今天的班长。我伯父当催粮官。
老人还说:“屯西北二里有巴尔虎山,山上有真武庙,方八尺;有娘娘庙,供‘三霄女’,即金霄、银霄、碧霄。”
据新县志记载,在巴尔虎营子,曾发现明代火器瓷雷。
注:见民国《开原县志·卷八·种族》。
马
据民国本《开原县志》记载:“清出征之马,上自王公,下及护军领催,均定马额,以备用。”经略、大将军各可养马二十五匹,副将军以下递减。清朝在开原老城设城守尉和左领等军官,驻军一千员。从康熙元年开始,禁止民间养马。“圈马之设,始于乾隆二十八年”。各地纷纷实行官家圈马之举,特别是军队,更是大批养马。
按规定,开原八旗军养马二百匹,先后设两处牧场。一处是清河西马圈子(今八宝屯东六里);一处是腰寨子南的马圈子,现已形成前后两个村屯,即前马圈子与后马圈子。道光末年,官办圈马制度废止。可马圈子一名,却传下来了。
《奉天通志》在“马仲河”条记载:马仲河“又西南迳八宝屯村中,村有故城遗址,建置年代无考”。《盛京通志》记载:“八宝屯城周围一里,南一门。”
咸丰本县志在“乡村旧城”一节写:“八宝屯城,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城西”指开原老城西。
又据《盛京通志》记载,在清朝,八宝屯城还有驻军,属“驻防分汛地”。
明朝出版的《开原图说》,在“民屯”一节中有“八百户屯”记载。据考证,八百户屯即今八宝屯。《铁岭市地名图册》注对此有记载:“八宝屯,明称八百户屯,原有城,因地处平原,土地肥沃,连年丰收,谓之宝地,谐音今名。”八宝屯现为八宝屯镇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22里。
注:该图册,1985年由铁岭市地名办公室编印出版。
样
咸丰县志在“乡村旧城”一节记载“样堡城,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这里的“城西”指开原老城西。《奉天通志》在“马仲河”条记载:马仲河“又西南迳样堡村北,村有故城遗址,建置年代无考。”
据《盛京通志》记载,到清朝,样堡城还有驻军,属“开原驻防分汛地”。
现在样堡城是个村,隶属八宝屯镇,东距县城29里。
西 古 城 子
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记载:开原“古城子有二:一在城东九十里的榴城故址;一在城西六十里,亦古城之旧址也。居民尝于其地得古钱古物,今城基已不可辨识矣。”
这座辽河东岸的古城子,因与八棵树东北的古城子重名,1985年地名普查时,改为“西古城子”。
曾多次去西古城子考察的王东升(家住庆云河东)向我介绍:在西古城子曾先后出土过两口高丽锅。还出土铜熨斗一个,据收藏者说,是辽代制造。在这里,古铜钱发现次数最多,有一次,达一吨。
清朝时,西古城子曾修有御赐“御前侍卫府”,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主人为于万龄,官衔为御前辖。
《奉天通志》在“辽河”条记载:辽河“至县治西六十五里六家子村北,过柳条边入境。东南迳古城子村西,村有古城遗址,为金庆云县故址。”又在“新安关”条记:“庆云故址确在辽河近岸,且在庆云堡西二十里也。”
这里说的“县治”指开原老城。《通志》认定西古城子是金朝庆云县故址,但没提出史料依据。此说法,不能成立。史学界多倾向于庆云县治所在辽河西岸的小塔子。对此,本书在第三章《庆云县不在庆云堡》一文,已有论证,这里就不重复了。
至于西古城子,倒底是什么朝代修筑的古城,现在只有推测(当地人说是座高丽城),没有定论。
高
据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定远堡图》记载,定远堡的民屯有:“高丽屯、吴羔屯、侯舍屯、吴兴屯、何官人屯、夏贤人屯。”高丽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分为二,到康熙三年(1644年)开原建县时,已演变成大高丽屯、小高丽屯。1948年,开原解放。从此,称“高丽”为“高力”。至于说,哪屯是原来的高丽屯,哪屯是后派生的,还下不了结论,但大高丽屯是原高丽屯的可能性大。
另据满语专家认定,“高丽”属女真语词汇,是“河坎子”的意思。大高丽屯西临清河,南临辽河,所以管这里叫河坎子。正因为大高力屯地处清、辽二河交汇地区,所以开原地名办公室,1985年将大高力屯改称清辽(村),随之,小高力屯改为富强(村)。但社会上,仍循旧习惯,称大高力屯、小高力屯。
作者按:以往,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即高丽(高句丽)族在那里住过,所以叫高丽屯。进而推断:朝鲜族,在那里住过,所以又叫高力(谐音高丽)屯。这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将古代高句丽族同近代朝鲜族等同起来;一个是,将“高丽”(河坎子)的含义与高丽的民族概念混淆了。
开原地区的“寨子”
在开原,现在叫“寨子”的有十座之多。它们大都产生于明清时代,明朝以前不见史籍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作者冯瑗),算是开原地区最早的军事地理书了。书中在“民屯”部分,记载一些“寨子”,有松山堡的孟家寨;有柴河堡的太平寨、向阳寨、马家寨、金家寨、梅家寨;庆云堡的头寨屯、大中寨屯、小中寨屯。
在上述的九个寨子中,太平寨、向阳寨、大中寨、小中寨,今天在开原地地图上是找不到了,但其余五个寨子现在还在。在这五个寨子中,马家寨现在是乡所在地,其余均为村所在地。
根据《开原县志》记载,到康熙三年开原建县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寨子”,如:今黄旗寨乡的大寨子、小寨子、曾家寨(今写作增家寨)、黄旗寨、蓝旗寨;头寨子西南的二寨子、三寨子、四寨子、五寨子、六寨子、腰寨子。在近几十年出版的开原县地图上又见到一个英石寨子,现在又称梁家(在西下肥南)。
“寨子”的原意是有栅栏的营垒,即驻兵的地方。后转作地名用字,称什么“寨子”。它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移民。明清时代辽东地区广泛地从关内招进移民,也有自己逃荒过来的。它们在辽北某处找到适合生存环境,就定居下来。由此而产生头寨子注,接着又来移民定居,二寨、三寨等随之产生。另一种“寨子”是由于清朝施行“八旗制度”而产生,如黄旗寨、蓝旗寨。
注:当地村民说,薛仁贵征东,曾在头寨子、二寨子、三寨子安营扎寨,所以才有这些地名。薛礼征东,是到过开原,但是否在头寨子等地安营扎寨,却不见史书记载。
孟
孟家寨是个古老的村寨,据明朝出版的《开原图说》记载,孟家寨是当时松山堡属下的民屯。
《明代辽东档案汇编》曾记载明朝万历七年,开原等地包修城台工程的情况。该书记:“孟家寨屯委官指挥徐继武包修:烧青砖一万一千块……拆包过北方城墙三十丈,高一丈五尺。”从这段记载中可知:一、明朝在这里曾驻有军队,属松山堡。徐继武是“指挥”官,估计官衔当是百户。二、包砌的城墙高一丈五尺,正是边堡小城的标准。中固城高一丈八尺,是个千户城的标准。但不知这“北方城墙”是指那里说的。据考察,孟家寨无明代城墙遗址,那定是拆包松山堡北城墙了。
县志记载,到康熙三年开原建县时,孟家寨仍为当地较大的村屯。
马
1995年版《开原县志》记载:“后山城遗址:位于马家寨乡马家寨村,为高句丽时代遗址。”《奉天通志》在开原县“金家沟河”一段记载:金家沟河“迳西流马家寨村南,村北坳中有龙泉寺,称县境名胜。”这里说的“县治”指开原老城,“治”指政权机关所在地,也称治所。
马家寨是个古老的地名,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就有“马家寨屯”的记载,并说,一旦战争,“马家寨可设伏也”。到了清朝,马家寨更被重视。据《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注一书记载,马家寨位于开原老城南60里,是盛京内务府御果园。由掌仪司所属正白旗园头李姓承领庄地,驱使旗丁承种,交纳果差。额定园头榛子265石,山楂3.23石,雉85只等。另附加征担驮银、车脚抬夫银、包裹席片钱等杂项。
如今,马家寨已重建御榛园。皮薄仁香的榛子远近知名,畅销省内外。马家寨屯更是今非昔比,成了乡政府所在地了。
附记一笔:
我的学生王浚,熟悉马家寨民情。他曾向我讲过一则流传于马家寨的神话。
古时,杨二郎赶山,曾挑着两座山,从马家寨经过。可巧,扁担折了,两座山就落在马家寨的村东与村西。村东的叫东孤山,村西的(实际在金家寨西)叫西孤山。这是两座孤单单的高耸的石头山。
如若不信,可去北山崖(东孤山之北)察看二郎神的“托山手印”。王浚说,大手印,被游人摸得溜光。手印的直径达一尺。大手印的下面,还有一石洞。
注:该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旗寨与蓝旗寨
黄旗寨、蓝旗寨①地处开原东南境的柴河沟。在明末清初时,这里是海西女真哈达部的领地。当时这里的一些村屯都称“寨子”。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哈达部被努尔哈赤灭掉,特别是在1619年开原老城被后金军队占领之后,开原地区就成为后金的大后方了。原柴河沟哈达部的女真族,都成为后金的臣民,先后被编入“八旗”,称为“旗人”,分到的土地叫“旗田”,居住的地方,有的仍称“寨子”。
如果这个寨子居住的是“正黄旗人”就称黄旗寨;居住的若是“正蓝旗人”,就称蓝旗寨了。开原北境还有叫“红旗营子”的,也产生于“八旗”制度。在黄旗寨乡之南,有个白旗寨,隶属于铁岭县。“清初,因此地封给正白旗人而得名。乡人民政府驻白旗寨村。”②
黄旗寨座落在柴河支流大寨子河北岸,现在是乡政府所在地。蓝旗寨在黄旗寨东5里,是村委会所在地。
注:①在清朝与民国年间,都用“蓝”,1984年出版的《开原县地名录》,改用“兰”。
②见《铁岭市地名图册·白旗寨乡概况》。
开原地区的“社”
康熙本《开原县志》在“里社”一节,列出:头社、二社、三社、四社、五社……二十社。时至今天,开原因“社甲制”而命名的村屯只剩下:二社、四社、六社、八社、九社、十社。此外,还有大九社、小九社、二社窝棚。
各社的位置:二社在开原老城西,今属金沟子镇;四社在开原老城西南,今属八宝屯镇;六社在开原老城西南,今属三家子乡;九社在开原老城东,今属杨木林子乡;十社在开原老城西,今属金沟子乡。
令人奇怪的是,九社本来在老城东,但大九社、小九社都在老城南。二社窝棚与二社也不在一个地区,相差四十里。
详考《开原县志》方知,带“社”的地名,主要产生于清朝。元朝,地方行政实行“村社里甲”制,村下五十家为一社,有社长。但由于元末战乱,村屯湮没,没有留下什么村屯名称。
到了清朝,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有“里社制”与“保甲制”。雍正以前,强调“里社制”,以后则重视“保甲制”。
康熙二十年,把开原境内各村屯划为二十个社,社下设乡,管理地方事务。`现在只剩二、四、六、八、九、十等六个社名,这与清朝后期保甲制取代里社制有关。
关于现存的六个"社",即"二、四、六、八、九、十"六个社的产生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一种是新县志的看法,即现存的六个"社",设置于康熙年间。
另一种看法是:康熙年间设置的"社",已为雍正以后的"保甲制"所代替。现存的"社",大多是清朝后期产生的。咸丰十年(1960),朝鲜闹灾,东北一些地方成立了垦荒社,接纳朝鲜灾民,于是在清河沿岸又产生了一些新"社"。
三个“老边”一个“新边”
1995年出版的《开原县志》在“地名分类”一节写道:“因柳条边命名的村:威远堡、新边、老边、马千总台、西老边。”在这里,县志所提到的五个地名,错了三个。只“新边”、“马前总台”与柳条边有关。
“威远堡”,本是明代边堡,属明代产生的地名。只是到了清朝,它才成为柳条边的边门,全称为“威远堡边门”。清代设武官“千总”,地位居“把总”之下。所以“马千总台”先是“马千总”与柳边“烽火台”的结合,后又成为“边门”。它的全称是“马千总台边门”,产生于清代。
与明代边墙有关的“ 老 边 ”屯有三个: 第一个在松山堡东28里的老边(现在又分为上老边、下老边),第二个在前施家堡(定远堡)南七里的老边注。这两个“老边”现在都是村。第三个老边在柴河堡东十五里(即今靠山乡所在地西南6里),现为自然屯。《奉天通志》在“柴河”条有记载:柴河“又西流迳老边村西北,村有明障塞遗址。又西北迳柴河堡村南,村为明柴河堡故址。”这里的“障塞”指明代边墙。以上三个“老边”,都是明代边墙所经地域,至今尚有边墙遗址。
新
边
《奉天通志》“扣河”条,在谈到开原东境的柳条边时记载:“又以境内明边称为老边,而称此为新边”。这里说的“明边”或“老边”,指的是通过镇北关(莲花街西)、广顺关(貂皮屯西)的明长城。新边屯在明长城东约50里。“新边”则是指西从法库门入境,经威远堡门、新边(屯),东至英额门的柳条边。这是以明长城为“老”,以清柳边为“新”的对比的说法。
注:1985年开原地名办将它改称为西老边。
南北英城子
民国本《开原县志》在“南北营城南北花楼”题目下记载:“此四村均在马鬃河东岸,清河西岸,距城三十余里”。这里的”距城“指距开原老城。《奉天通志》在“山水”一章对此村也有记载:“四村相距各四里。相传为清初某贵族所有,分南北营城子以给二子,南北花楼以给二女。今旧址已废,无凭考证。”
此外,还有南北“花露台”一说,“谓有两姻家,以华丽相尚,各筑一台,以自矜”,遂传为南北“花露台”。“营城子”也演变成今天的南北“英城子”。
以上均为传说,不可靠。
依《开原图说》的记载,南花楼即明朝所建的大型敌楼──镇远楼。依《奉天通志》记载,明朝时,南北营城子“为官军戍守之堡垒故址”。
今北英城、北花楼属八宝屯镇的两个村,南英城、南花楼属三家子乡两个村。
地 名 拾 零
枪杆峪
开原东部山区有一地名。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薛礼在这里换枪杆的传说。枪杆峪(屯),在下肥地(乡所在地)西七里。西距开原老城九十里。
梅家寨
《奉天通志》记载:奉天榛子“香美甲于他省,经荒火烧落者尤佳。产梅家寨者为全省之冠”(卷190第2441页)。梅家寨、马家寨的榛子以皮薄、瓤大、味鲜、外表圆润光滑享誉全省。
辽北也是药贡的重要基地,如八棵树的人参,也有盛名。
八里桥子
八里桥子距开原老城为什么是五里,而不是八里呢,五里堡子距开原老城为什么是八里,而不是五里呢?这得去看看咸丰七年本《开原县志》。该志记载:八里桥子在开原城南八里,五里堡子在东南五里。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清朝咸丰年间,这两个地名所含的里程与实际里程是相符的。后来,之所以出现二者里程不符,是由于这一地区出现河床变迁和村屯迁徙造成的。
大湾屯
注:赵家台在开原老城东北12里,石家台在城南13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