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章   开原古代民族

(2009-01-17 14:50:4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五朝重镇开原》

第十章   开原古代民族及文化遗址

 

目录

汉族………………………………………………305

满族………………………………………………307

蒙古族……………………………………………309

回族………………………………………………310

朝鲜族……………………………………………311

锡伯族……………………………………………311

其他少数民族……………………………………312

附录:开原人口动态表…………………………313

辽北文化摇篮尚阳堡……………………………313

团山遗址…………………………………………318

后山墓群…………………………………………319

夹草沟墓群………………………………………319

后山石棚…………………………………………319

后台子遗址………………………………………320

肖家崴子遗址……………………………………320

西沟遗址…………………………………………320

八里庄墓群………………………………………320

糖坊北山遗址……………………………………321

 

     

 

汉族,古代亦称“华夏”、“中华”。其先民是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又有“秦人”(秦朝)、“汉人”(汉朝)、“唐人”(唐朝)等史称。也称为“汉人”、“华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民国本《开原县志》对此有记载:“汉族之名始于西汉时,武帝用兵四裔,扩张领土,敌人皆以汉称中国,而并称中国之种族为汉族”。另一说,认为“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该志还记载,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并先后融合于汉族之中;开原自古就是边塞地区,汉族也常融合于少数民族之中。现依该志,做点介绍:

一 这种融合,或曰同化,在开原地区最早始于秦汉。秦设辽东郡,汉武帝移乌桓族于辽东,“开原当在其中。当时开原之居民,汉族尚稀”。两族之融化,始于此。

二 东汉之后(至南北朝),鲜卑人(鲜卑与乌桓都属于东胡)崇拜汉族文化,自贵族起,首先同化于汉族。

三 契丹族(鲜卑的一支)占据辽东时,曾掠河北密云之居民,在康平东南五十里的小塔子,建密云县。金朝时,改密云县为庆云县,治所仍在小塔子,隶属咸平。“境内汉族日臻繁盛”。为契丹族融合于汉族提供了条件。

四 到了宋朝,开原地区,由女真族占领。兀术伐宋时,金朝曾下令,要求金属各地“禁民汉服“,“尊金俗”。从中可断定,金属地(包括开原地区),汉人已逐渐增多。

五 到了明朝,开原地区,属边塞,“招徕日众,户族日繁。”内地汉族大量迁徙到开原地区。除数以万计的汉族军队调入之外,修筑边墙、边堡、边台的内地民夫也有数千之众,还有从内地发配来的犯人。以官方名义拨入的移民(汉人)就达万人,自行迁入的内地贫民也逐渐增多,已达数千。

据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记载:万历年间,开原直属九边堡的民屯达到八十一个。具体情况是:

镇北堡有马市堡等五个民屯。

清阳堡有双井儿等五个民屯。

古城堡有油房礼等三个民屯。

庆云堡有头寨子、湾子屯等二十三个民屯。

定远堡(前施家堡)有高丽屯等六个民屯。

柴河堡有马家寨、金家寨、山头铺、梅家寨等九个民屯。

松山堡有孟家寨、沙河铺、白庙儿、山冈铺等九个民屯。

靖安堡(尚阳堡)有黄泥冈、杨木答兀、五朵罗只等十四个民屯。

威远堡有塔儿山屯等七个民屯。

上述九个边堡的民屯,除清阳堡外,现在都在开原辖区内。上面列出的一些民屯的名称,现在大部尚存。清阳堡是195512月从开原县划归昌图县的。这之前,它是开原九区(威远堡)的一个村。这九堡附近的居民,大都是从内地迁来的汉族。可见,在明代,汉族已是开原地区民族的主体,军民合计,汉人达数万。待到明末战乱,数万汉人,多逃入关内。

六 到了清朝,开原地区已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女真族的融合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原新县志对此有记述:汉族定居开原,多数是在清政府开禁令后。有官家拨民而来的,有个人迁徙而来的,有的因犯罪被发遣而来的,也有经商定居的。汉族人多数来自河北、山东,少数来自山西、河南。康熙三年建县时,开原总人口42699人,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五十。

到了1982年,开原县汉族人口达到463947人。在此之后的三年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因素,1985年汉族人口降至260880人。满族人口则从1982年的132114人增加到1985年的287175人。从这两组数字变化中,可以看到,由于上千年的民族大融合,由于满汉通婚不受限制,开原县已形成以汉、满二族为主体的县份。

 

 

     

 

“满族,史称诸申,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的肃慎、汉至西晋时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末曷、北宋至明时的女真。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①

宋朝时,北方的金,就是女真族部落联盟长完颜阿骨打建立的王朝。1115年称帝,建国号“金”,后被蒙古灭掉。这之后,女真族就一直生活的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白山黑水”地区。到了明朝初年,东山再起,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三大势力。努尔哈赤先统一完颜等建州女真五部,后又征服哈达、叶赫等海西女真四部。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新宾老城)称汗建国,号大金,又称“后金”。皇太极继位,以“后金”不适于对待外族,征服大明,乃改后金为大清,只称满州。并称大清之先民为通古斯种。“通古斯”即古代东胡的转音。“满洲”二字满语译作“满珠”或“文殊”。“文殊”本佛名,“谓清帝为文殊之化身,用以笼络各族之人心”②。

“旧时,满族与汉族犹有不交产、不结婚之制,清末始渐化除”③。特别是汉满二族的大杂居、小聚居,造成了满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汉、满两姓合一的家庭大量增加。据咸丰七年本县志记载,当时居于开原的满族共2152户,人口21285人,约占全县人口的二分之一。

1982年人口普查时,开原县满族132114人,以八宝、靠山、八棵树、上肥地、下肥地、莲花等乡镇为最多。

到了1985年满族人口达到287175人,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满族虽有自己的文字,但入主中原后,废而不用。

满族信俸萨满教。过去,盛行“祭祖”、“祭天”的活动。

满族不杀犬,不食狗肉,不穿戴狗皮毛制品,不扑乌鸦,对大榆树情有独钟。满族喜好穿旗袍,盘头。

在清代,开原城设旗署(由城守尉兼管),管理满人,又设民署,管理汉人。满人,不仅军队属于八旗,就是满旗百姓也列入八旗,叫做“在旗”,汉人叫“在民”。“八旗”最初为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其中红镶白边,其余镶红边。

八旗子弟,处处优待,分到的土地又好又多,称“旗田”,满族聚居的地方称“旗屯”。民署管不了旗民的事。

满族有八大姓氏,即佟、关、马、赵、徐、付、安、郎,但它不是划分在旗或在民的标准。

注:①引自《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印制,主编陈永龄。

②见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卷八·种族》。

③见民国本《开原县志·卷八·种族》。

 

   

 

开原旧县志对蒙古族的记载极少,只民国本县志记了一笔:“清继明后,因有种族关系,内附日多。朝廷编入旗籍,与满洲、汉军皆分八旗,载入州档。”“开原境内蒙古族人虽不甚多,然西与北二方面村落住户每有之,率皆习汉族文字、语言矣。”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族的歌舞,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他们以游牧为主,能骑善射。

开原的西与北有清筑柳条边,边外为蒙古科尔沁所辖,所以从康熙年间开始,沿柳条边一线,就有蒙古族居住,但人数不多。有些蒙古青年,还被编入蒙古八旗军。民国本县志对此有记载:在开原老城城守尉麾下,就有五十名蒙古骑兵。

另据民国本县志记载,“巴尔虎人亦皆蒙古之种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从盛京(沈阳)移到开原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他们被派到开原老城驻防,人数达五十人。巴尔虎的家属住巴尔虎营子(在金沟子西北)。据了解,该村至今还有巴尔虎的后裔,至少三十多户白姓,原属蒙古人(即巴尔虎族),后加入满洲八旗,遂称满人。

开原境内的蒙古族至今人数不多,1985年有120户,391人。蒙族多使用汉语,生活习惯也逐渐与汉族相同。

 

     

 

民国本开原县志对回族迁入开原有记载:“回族即阿拉伯人,古之回纥种也。唐贞观时,始入中国。”清朝初年,回民始迁入开原。“县城东南、东北二隅为其族蔟居地。回民多以屠牛及小贩为业。一切礼俗饮食与他族不同。各门首皆用阿拉伯文字为标识,盖其保种之严,虽历久而不变。”从引文中可见,回族不许与他族通婚,至今限制犹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原县回族有七百余户。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回族达到5570人。多住在新老两城及八棵树镇。至1985年,居住开原县的回民有1300户,5414人。

回族的语言,迁入初期,以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同时并用,现在通用汉语。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作为社会活动中心。开原老城东街路北,有清顺治年间修建的清真寺。为信仰伊斯兰教者,作礼拜用。清真寺周围是回族聚居的地方,故老城东南隅、东北隅被称为回民营。开原镇光明街也有清真寺一座,其周围也聚居一些回民。八棵树镇荒地村亦有一清真寺,有小聚居的回民户。

回民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迥异。不吃猪肉,不吃动物血和自死之物,不饮酒,喜饮茶。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讲究洁净,有沐浴更衣的习俗。回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

 

   

 

朝鲜族是从二十世纪初,陆续从临国朝鲜迁入的。

民国初年,开原县的朝鲜族只百人左右。1931年以后,逐渐达到四千余人。由于大多数朝鲜族从事水田开发,所以他们多数人居住在清河、寇河两岸。1982年人口普查时,开原朝鲜族为9565人,1985年为8582人。

朝鲜族多使用本民族语言,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朝鲜族喜欢狗肉下酒,喜欢足球运动,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朝鲜族子女的初等教育比较分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学达到17所(据1955年统计),就连城东百里的莲花街也办起朝鲜小学。后来,随着朝鲜族向中心城市靠拢,小学教育也集中在开原镇。朝鲜中学,更是省内闻名的朝鲜族学校。该校师资力量强,不但有初中班、高中班,还设师范班。

 

   

 

民国本县志认为“锡伯及巴尔虎人亦皆蒙古族”。此说法不当。虽然巴尔虎人属蒙古族,但锡伯族却不是。锡伯族是个狩猎民族。元代与明初,生活在海拉尔河东南不远的大兴安岭山脊森林地带。明末清初居住在嫩江流域。这时,锡伯族虽隶属于科尔沁蒙古,但并不是蒙古族。

清世祖(顺治)入关后,锡伯族被编入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锡伯族是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691701年),从三城(今齐齐哈尔、吉林、吉林扶余县)迁入盛京(沈阳)及所辖的23个城镇驻防(含开原)。开原城守尉统帅一千驻防军中,锡伯族就达百人。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从盛京及所属的辽阳、开原等15个城镇,选派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1028人,连同家属,共4295人,调往新疆伊梨,驻防戍边。开原城这次调出锡伯族官兵95人,其中防御一名注。

锡伯族信喇嘛教。在清代,凡锡伯族聚居的村屯,如八宝乡的大湾屯、庆云堡的老虎头等村,都修有喇嘛庙,由喇嘛住持。

开原的锡伯族除聚居大湾屯、老虎头外,南花楼、老城西三台子、小湾屯等也都有锡伯族居住。1984年9月,开原县成立了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乡。1982年人口普查时,开原锡伯族6497人,到1985年,达到12005人。

注:见民国本《开原县志·卷八·兵事》。

 

其他少数民族

 

在开原居住的少数民族,还有藏族、彝族、苗族、壮族、侗族、白族、土家族、高山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在开原地区人口极少,多为解放后,陆续迁入的。

 

附录:开原人口动态表

 

 

    

   

康熙三年1664

5439

42699

咸丰七年1857

6099

49253

光绪三十三年1907

41168

259115

民国五年1916

55054

353240

民国二十年1931

47418

312415

民国三十一年1942

57847

365708

1953

73697

340031

1964

91117

431835

1982

150714

618251

1985

147623

574495

190071

 

587530

按:1985年,男293562人,女280933人。

1990年,男302324人,女285206人。

 

辽北文化摇篮尚阳堡

 

尚阳堡在今清河区境内。它的原址在今清河水库中段北部。明清时期,它座落在清河北岸,即今佟家屯之南数里。康熙十七年《开原县志》记载:“尚阳堡城东四十里,周围三里,南北二门,旧名靖安堡。”这里的“城”指开原老城。靖安堡是个古老的城堡。它建于明朝初年,东距广顺关十五里。在明代辽北边堡小城中,多数都是周围一里,就是最著名的镇西、庆云二堡,才只“城墙周围一里”。可知,尚阳堡是辽北二十一座边堡中,最大的堡城了。

明初,在关堡之间设马市,称南关马市,繁荣的边关贸易,持续了近八十年。明朝后期,这里则成了古战场。堡东五十里,就是女真哈达部的贝勒城(今古城子),明末,被努尔哈赤攻下。

到了清代,靖安堡改称尚阳堡。这时的尚阳堡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据《全辽备考》记载:“尚阳堡在开原县东40里,安置罪人始于天聪①七年八月,后以为例。自顺治末改发船厂、宁古塔②二处”。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东巡边塞到吉林(当时称船厂),见其风气严寒,遂起恻隐之心。下诏:“免死人犯俱着发往尚阳堡安置,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③回京后,康熙又谕刑部:“流放尚阳堡之罪人,于六月(酷暑期)十月至次年正月(严寒期)不可遣送。”可见,尚阳堡在明清时代知名度已经很高。

据《奉天通志·大事记》记载,顺治十八年六月,在尚阳堡增设佐领及相应机构。清朝在辽宁有四处安插人犯的地方,即铁岭、尚阳堡、卫元堡、抚顺等处。盛京总管上言朝廷。户部议定,尚阳堡所管人不多,提议由铁岭佐领刘国彪代管。顺治下指:人丁虽少,仍设佐领。至此,尚阳堡设佐领一员,管理流放人犯。户部在奏折中说“卫元堡与开原相近”,可见这里说的“卫元堡”即开原东北30里的威远堡。

第十章 <wbr> <wbr> <wbr>开原古代民族此后,尚阳堡流人不断增加,最多时流人及家口达千人。来这里任佐领的有王克宽等。清朝中后期,又在黑龙江和卜奎(今齐齐哈尔)等处设流放地。尚阳堡流人日减,最后裁佐领,成为一般城堡。

发往尚阳堡的犯人中,多为朝廷钦犯,有高级官吏,也有社会上的文人墨客。有些高官,本身就是具有文化素养的饱学之士。由于尚阳堡一带谪居过数以百计的文化人,这对促进开原、铁岭地区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依掌握的材料,对清代谪居尚阳堡的文化人的行踪,做点介绍④:

清顺治六年进士郝浴,官至湖广道御史、四川巡按。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谪戍尚阳堡。四年后,迁居铁岭,创办银冈书院。该书院,为清代东北地区第一所书院。

清进士、礼部给事中季开生,于顺治十二年,谪戍尚阳堡。撰写出诗集《出关草》。

中书舍人、江南推官张恂,于顺治十四年,谪戍尚阳堡。他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诗人。撰写出《西秋馆集》、《樵山堂诗》等书。

著名诗人、学者陆庆曾,于顺治十四年,流徙尚阳堡。

清进士、刑部主事、礼部郎中、河南主考官丁澎,顺治十四年,也流徙尚阳堡。他的著作有《扶荔堂诗文集》。

清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刘嗣美,于顺治十六年,流徙尚阳堡。

吏部右侍郎董国祥,于顺治十七年,谪戍尚阳堡。后去铁岭,为铁岭县修撰了第一部县志,即现存的康熙十六年本《铁岭县志》。

诗人、学者何志清,于顺治十八年,谪戍尚阳堡。写出诗文集《草堂杂稿》。

大学士陈梦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谪戍尚阳堡。这期间,他撰写了《周易浅述》一书,后又迁居奉天,参与了《盛京通志》的编篡工作。

据估算,清代发往尚阳堡的流人,至少达数百人。顺治十八年,有一个诸生⑤“抗官造反”案,就从浙江发配到尚阳堡68人。因“科考作弊”案而发配来的文人也有数起,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

这些谪居尚阳堡的流人,多来自关内。他们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因奉天、铁岭都距尚阳堡不远,又由于‘同病相怜’,所以谪居于奉铁一带的流人学者,如高僧函可、诗文大家左懋泰、银冈书院创始人郝浴等,均曾到此交游,论诗、品画、撰文,寄志抒怀。一时,小小的尚阳堡,名人荟萃,积淀出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层。”⑥这些积淀,对繁荣开原、铁岭地域文化,是有非凡贡献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文人被判刑,怎会有贡献?”问题还得从清朝的刑罚说起。清朝,除从中央到地方设置正式监牢外,对非暴力犯罪,往往施行“流刑”,即所谓流放,古老的说法叫“发配”。流放地都是人烟稀少的荒蛮之地。犯人一到流放地,立即“画地为牢”。由上派官员(如佐领)监督管理。流人及其家属,虽不收监(牢房),但也限制其人身自由;没有上级特许,不得离开流放地域。在这种条件下,文人谈诗作画,总是可以的了。一旦遇到特赦、减刑、平反,或受到地方官吏的关照,他们自然会大有作为了。

这批文化人,早已作古。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尚阳堡古城,已不复存在。“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但尚阳堡的历史功绩,并没有被淹没。这批文化人,在辽北地区,不但繁衍了后代,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注:

①“天聪”,清皇太极的年号。“天聪七年”(1633年),即明崇祯六年。

②“船厂”,也称船厂城,即今吉林市。“宁古塔”,在会宁东北60里,南距吉林市550里。会宁,金朝所置府名,治所在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子。

见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卷十一。

④本文介绍流人踪迹时,参考了 乔军的文章《尚阳堡─谪戍之地和明清辽北文化摇篮》(199877日《开原市报》4版)。 

⑤“诸生”,指府、州、县的生员、庠生、秀才等。

此段文字,引自徐天欣的《流人谪戍尚阳堡》(《开原史话》34页)。

 

 

开原地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

 

肖家葳子遗址  位于开原靠山乡肖家崴子村东的柴河南岸。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地面裸露遗物有石刀、石斧、石铲、陶器残片、口沿等,为市级(铁岭)文物保护单位。

西沟遗址  位于黄旗寨乡谢家沟村东北约四百米处,面积约八万平方米。遗物有陶片、鬲足、石斧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早期的人类遗存,时间约为十万年前;晚期的人类遗存,约为一万年前。

开原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

团山遗址  团山遗址位于八棵树镇陈家屯村东团山子的山坡上,西距陈家屯200米。遗址南临清河,坐北朝南,地势开阔。遗址面积1.5平方公里,在遗址内发现的陶器残片有:豆、罐、盆、网坠、纺轮;石器有:斧、刀等。经考古者认定,为土著民族原始文化遗址。团山遗址为省级保护的文化遗址。

后台子遗址  位于松山堡乡冰峪村西后台子北山山腰处。曾出土陶罐、鬲(gé)、石斧等遗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章 <wbr> <wbr> <wbr>开原古代民族糖坊北山遗址  在莲花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他们在靠水的台地上修筑围墙;定居下来,以狩猎为主,维持生活,这就是新石器晚期的糖坊北山遗址。

第十章 <wbr> <wbr> <wbr>开原古代民族此遗址在莲花乡糖坊村糖坊屯的北山坡上,距屯约三百米。它北依于家砬子,山的西面是平地,东靠果园。明代边墙从东面通过,南350米处是糖坊河。遗址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北西两侧台地表面多见陶器、石器残片。“陶片为夹砂陶,其中夹粗砂陶较多,有红、红褐、灰等颜色。第十章 <wbr> <wbr> <wbr>开原古代民族多素面,有刮磨整治痕迹。遗址中采集到鬲(lì)足、豆把、器底、器耳、口沿等。还发现一件断裂成半圆形的、周边为刃、只刃部磨制、且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石器,以及直背弧刀、有孔的石刀和通体磨光的板状石斧。”(见乔军《我们祖先的踪迹》一文)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晚期的人类遗存,时间约为五千年前。

开原地域青铜器时代遗址有:

夹草沟墓群  位于清河沟李家台乡夹草沟村北约500米的山坡上,为青铜器时代墓群。在地面暴露的有墓石板、陶罐残片等。曾出土青铜短剑、铜斧等。近年,曾有盗墓者,挖走一批文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山石棚  为青铜器时代墓群。位于八棵树镇刁皮屯村西南的山顶上。此石墓规模较小,上盖已毁,棚内器物全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发现的新青铜器文化遗址中,晚期人类遗存,时间约在三千年前。

其他文化遗址:

后山墓群  位于八棵树镇建材厂村北约400米的山坡上,为高句丽时期的墓群。墓地约有300平方米,地面可见石堆、石棺、墓板石、封门石等。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庄墓群  辽金时代墓群。位于金沟子八里庄村南约千米处。墓群面积约一万八千平方米,曾出土青砖及陶器、瓷器的残片。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增家寨文化遗址

资深考古者邹子勤(开原人,200588岁)先生考证,上面所述的“西沟遗址”,只是“增家寨文化遗址”的一部分。邹曾以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身份,在增家寨居住十多年,对当地历史相当了解。据他考证,增家寨自古以来就有先民生息于此。邹先生以亲见、亲闻,向人们展示:在增家寨周边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有:石斧、石镰、红陶碎片、无凿痕之大石棺墓葬、大石堆叠墓群、向阳山坡罐装骨灰墓群等。此外,1966年在这里还出土过北宋崇宁铜钱、大观铜钱六七十斤,说明辽金时代,这里有女真人村落或军事组织(猛安谋克)。铜币来源,当是宋朝所进贡品或与宋朝交战中所掠夺。

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都是宋徽宗的年号(徽宗当政,七换年号)。据史料记载,辽灭亡后,金兵压境。徽宗随于崇宁、大观年间,铸造大量铜钱,赠送(进贡)大金。金朝又将部分铜钱作为奖品,发给作战的各级军官。于是铜钱便落入猛安(设千夫长)、谋克(设百夫长)的头领手中。当他们再次出征时,只好将这些铜钱装入陶罐,埋入地下,以备再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