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军临城下,在绿盘中完成一次秋收小起义!

(2011-10-09 19:10:51)
标签:

股市

股票

财经

姚忠震

军临城下

背离

a股

杂谈

分类: 技术分析

 军临城下,在绿盘中完成一次秋收小起义!

 

    哥是不上网则已,一上线就要将大小划归的走势来个一网打尽。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假以“十日”,总算是脱离苦海了,尽管前面经历了太多,不过终究都会过去,这就让我们有一个新的开始吧。

    快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一直都在强调的思路是通过月布林线来看大盘底——好吧,既然是这样,那我就帮人帮到“底”,之前所讲的九月收盘的极限点位是2360,这与真实的收盘点位2359.22几乎快要“一点不差”了。既然月布林线在九月末触及支撑上轨,那么反弹就是超大概率事件了。可令人非常不放心的几点问题是:首先,月线上的买点不好落实在操作当中;其次,我们所追求的买卖点都需要一个在底部的背驰段甚至是背离点,现在点不点段不段地都还没有发生,我们该如何判定呢?最后一个问题是,世界那么乱,中国股市到底要上涨给谁看?!

    首先解决第一点疑问,在那篇《勇敢地告诉你,股市破掉2400点就见底!》一文中,本人已经结合历史经验详细阐述了见底的可能性,那么一旦周一开盘走绿,毫无疑问我们就会在月布林线的支撑线的下方捞到便宜股票,而且这些票票们在本月就反弹回支撑线上方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在这个很特殊的时间点上,就为我们的金字塔式操盘法则带来了便利。

    其次是要解决在底部背离从而寻找买点的问题。在这里我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为我们要扩大背离的概念。因为在我写到这里之前,大家基本上是一谈到背离就需要在看图中寻找,可是真正的背离于开始的初始阶段绝不会在图形中很完美地表现出来,因为表现在图形中的还只是雏形而已。其实这种抽象背离的产生,只适合于研判大的行情当然也只有通过月线、偶尔通过周线才比较容易表现出来,那就是经济情况的恶化情况于股市涨跌之间的背离,这也就是说我们判断的标准可以完全抛弃掉MACD,同时也可以利用MACD来作为第三者充作参考。例如现在的走势状况,在中国股市长时间未开而外围局势普遍先跌后涨且全球的经济几乎看不到好转的情况下——同时前面也讲到了后面的股市以反弹为主,那么经济继续探底而中国股市却开始了以月为周期的反弹之旅,这无疑是在表明说,大盘是真真的要见个小底反弹一下下了。

    上述扩展后的背离判断方法可以用来解释道氏理论,且按照道氏理论的判断,1990年12月股市底距离1996年3月的底时隔七七49个月,然后再到2001年6月的底也是隔49个月,再到2006年9月的底继续隔49个月,于是再往后推49个月,便刚好到了今年的“十月革命”。不过有一点需要我再一次严重申明,这波小行情就只是反弹而已,大不了补上周线2760点的缺口,然后继续以2500点为中轴做震荡走势为主。中国股市仅仅只是在酝酿一波牛市,但也只是酝酿而已,今年是绝对没有牛市的,有的只是牛屎。因为中国股市无节制的扩容已经把它折腾成了一个既亏肾又亏心的病人,现在这个病人失血过多,极度地需要躺下休息。

    我想我有必要拿出一些数据来说话,2007年大牛市的顶峰时期,中国A股总市值10万亿左右,目前总市值还处在18万亿的位置上。大家不妨想想6000点时的股票绝大部分惨跌掉了多少分分两两,然而A股的总市值却在今年4月份大盘见顶3076点的时候较之于世界级10万亿的水平翻了一番还要多。所以A股体积庞大的身躯缺乏运动,早已供血不足,内部的协调状况已经差到了极致,不能很好的流动。既然如此,我们在期待政策开始转向之余,心里应该对自己的操作更有谱,请别下重注,玩玩就可以了。但也请别过于悲观,毕竟利好的一点是,股市在无节制的扩容,人民币也是,这样的话相互之间的差才算成为扩容真正的利呆。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楼市必须倒下,道理跟股市无二,价横量少本身就是下跌的前兆,只不过流动性差了一些而已,于是缓冲横盘期被拉长,我认为两三年之后,楼市必须跌出质的飞跃。而在之前的任何期间,股市都会有底部大背驰段的产生,这才是新一轮牛市的导火索,至于全球经济的走坏请别过于担心,经济是死不了的,会死掉的只是经济学家们。请大家务必相信,中国股市仅仅是病得太深需要躺下休息,但绝不是永久地倒下!

看看下面的图,是否对你的判断也有帮助?

军临城下,在绿盘中完成一次秋收小起义!

    注:本人的强势股第一生产线于明天早盘或午盘推出,以后可以保证每周甚至是每个交易日都有荐股,谢谢大家的支持,因为有你,才是我写博的最大动力,我都恨不得顶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