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雾都印象已过时
(2010-07-11 23:49:33)
标签:
雾都大雾工业革命煤烟韩寒伦敦文化姚忠震 |
分类: 我的杂文 |
在我残存的记忆中,大约十年前韩寒在写《三重门》的时候,就以伦敦大雾为背景比喻了一把,说林雨翔的一些记忆像“伦敦大雾里的建筑,迷糊不清”。那时候写伦敦大雾我不置可否,然而到了瘙过九年之痒的2009年,韩寒在他的新作《他的国》中再一次提到伦敦的大雾,这我就要为之说上两句了。
众所周知,雾都之所以称之为雾都,其实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自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伦敦多雨,确实经常会有浓雾;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工厂建在市区,加之居家用煤取暖等因素,都导致了煤烟的排放量剧增。所以说,伦敦的大雾有可能的确是雾,也可能是烟,还可能是烟和雾没遇着风和日丽,鬼混在了一起——这些混合物对于人体倒是极其有害的。1952年的“伦敦大雾”事件,就是烟雾灾害给伦敦市民带来的厄运。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伦敦经过英政府这几十年精心的治理,已经基本告别了“雾都”时代。虽然今天的伦敦阴天依然比晴天多,却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给人一头雾水的样子了。不过,如今的文学作品继续在“雾都”中深造,这就好比美国人看了部王家卫的《2046》,就窃以为当今的中国女人还在穿旗袍、捏小扇、裹小脚,这岂不是要到处闹笑话吗?!
也许我比喻得严重了一点,毕竟我没有真真切切地去伦敦感受过大雾。然而有一点我必须要画龙点睛的是,即便韩寒在他的国——这个虚拟的“雾都”中烧炭御冷——既不嘘寒,何须问暖,这应该是对他的尊敬,是件好事情!